论蜀汉南中政与南中民族关系.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蜀汉南中政与南中民族关系

论蜀汉南中政策与南中民族关系 分类:大学学报 作者:彭丰文 字数:2840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4期 摘要:本文深入考察了蜀汉统治时期、特别是统治中后期的南中政策与南中民族关系,认为谯周反对刘禅“南逃”的论说歪曲蜀汉统治南中的政策,夸大南中民族矛盾,抹杀蜀汉数十年来在南中的经营成果,目的是制造“南逃必亡”论,促使刘禅投降曹魏,从而维护益州士人私利,因此我们对谯周劝降论中所述蜀汉时期的南中政策与南中民族关系状况的史料,不可简单地采信,对蜀汉几十年来、特别是统治中后期经营南中的成就,应予以充分肯定。   关键词:蜀汉;南中;民族关系   中图分类号:K23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9)04-0148-06      一、谯周反对“南逃”的论说      “南中”是今天云南省、贵州西部及四川西南部等地区在两汉魏晋时期的地理名称,东汉时属于益州南部,设有永昌、益州、越裔、群柯四郡和犍为属国,三国时期隶属蜀汉政权。公元263年,曹魏军队攻进了蜀汉北部,逼近蜀汉都城成都。蜀主刘禅惶惑无计,益州士人谯周力排众议,断然否定了投靠孙吴和南逃南中的意见,主张投降曹魏。他在朝议中驳斥群臣说:“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他认为,由于事前缺乏准备,仓卒南逃,恐怕尚未启程就会遭遇不测。但是此说并没有促使刘禅作出决定,“后主犹疑于入南”,可见刘禅还没有完全打消南逃的念头。为了打消刘禅南逃的念头,速降曹魏,朝议结束后,谯周又专门上疏给刘禅,陈述不可南逃的四大理由,疏曰:   “或说陛下以北兵深入,有欲适南之计,臣愚以为不安。何者?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逼之,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惠国之人也。今以穷迫,欲往依恃,恐必复反叛,一也;北兵之来,非但取蜀而已,若奔南方,必因人势衰,及时赴追,二也;若至南方,外当拒敌,内供服御,费用张广,他无所取,耗损诸夷必甚,甚必速叛,三也;昔王郎以邯郸僭号,时世祖在信都,畏逼于郎,欲弃还关中。邳肜谏日:‘明公西还,则邯郸城民不肯捐父母,背城主,而千里送公,其亡叛可必也。’世祖从之,遂破邯郸。今北兵至,陛下南行,诚恐邳肜之言复信于今,四也。愿陛下早为之图,可获爵土;若遂适南,势穷乃服,其祸必深。《易》日:‘亢之为言,知得而不知丧,知存而不知亡;知得失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言圣人知命而不苟必也,故尧,舜以子不善,知天有授,而求授人;予虽不肖,祸尚未萌,而迎绶于人,况祸以至乎!故微予以殷王之昆,面缚衔璧而归武王,岂所乐哉,不得已也。”在这份上疏中,谯周论述了南中的民族关系现状、曹魏举兵的最终目的、南逃后将要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南逃可能引起的内乱,分析了南逃的种种不利因素,指出最严重的后果是最终“势穷乃服”,导致“其祸必深”。刘禅本来就是昏庸愚弱之辈,胸无大志,只想苟全个人性命,于是接受了谯周的建议,举国降于曹魏。   谯周劝降之议,因丧失忠臣节义而在后世颇遭道德谴责,但是对于他所列举的反对“南逃”的理由是否成立,却鲜有人质疑。这里我们重点关注的是谯周反对南逃的上疏中列举的首条理由,即“南方远夷之地……兵势逼之,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等语。谯周这段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南中少数民族历来反叛频繁,诸葛亮以兵势暂时使其屈服于蜀汉统治,但他们满腹“愁怨”,对蜀汉政权来讲,是“患国之人”,应当高度提防,危急之时更是不可委以重托。按照谯周的说法,蜀汉对南中的统治政策以武力弹压为主,因此南中的民族关系非常紧张,南中少数民族对蜀汉政权充满了抱怨乃至敌意,换言之,蜀汉对南中的经营毫无成就可言。谯周把这条理由摆在反对南逃的四大理由之首,显然他认为这条理由是最重要的。后世学者也常常引述这段话,作为阐述蜀汉南中政策与南中民族关系的重要史料。在论述蜀汉中后期尤其是蜀汉末年南中形势时,这条史料更是被频繁引用,作为论证蜀汉末年南中形势严峻、民族矛盾激化的重要依据。人们对他在上疏中所说的这段话深信不疑,很少有人质疑这段话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由于谯周这段话被研究者引用的频率非常之高,已经对我们今天认识蜀汉南中政策与南中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这段话为基础,蜀汉统治时期、特别是统治中后期南中局势动荡、民族矛盾尖锐的结论似乎已成定论。   但是细思之下,谯周这段论说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是大可令人生疑的。根据谯周本传,谯周是巴西郡人,其父仅做过州“师友从事”,他本人则先后担任诸葛亮之“劝学从事”、蒋琬之“典学从事”及“太子家令”、“光禄大夫”等职,可见谯周和他的父亲都以学术见长,所历官职均与学术、教育相关,与南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njuanr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