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边捡垃圾,他18年,我周末.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海湖边捡垃圾,他18年,我周末

青海湖边捡垃圾,他18年,我周末   文明“遗迹”   青海湖这个地方,要是按《麦田里的守望者》口气说,我约摸去过两万多回吧,尤其是大学四年的暑假、十一、五一,只要有同学朋友来旅游,我这个青海生源就要尽地主之宜。但用生态的眼光看青海湖我还是头一次,大多数参加者也是。组织方是 “中国垃圾论坛”的民间组织,老齐、老韩还有几个工作人员,志愿者有在校大学生、高中生,还有我这样已经工作的,青海本地的、北京的、四川的、甘肃的……年龄跨度之大,我猜老齐要是早点结婚,生开学读高三的庆庆应该生得出来。挺穿越的。   对于游客来说,除了厕所略难找,青海湖的开发算是很到位了,尤其“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举办后,名声愈大,湖边的镇子——西海镇俨然成为一座旅游形态的城镇。我们捡垃圾的地方有青海湖景区、公路沿线、私人开设的景点、例如滑沙场,简而言之就是跟着游人走,因为游人多的地方垃圾就多。   我们的工具是双手,每人一只黄色的大尼龙袋,能装二三十个饮料瓶那么大,在草地上、公路边、沙丘上、油菜花田边,捡,捡,捡……   卫生纸、果皮、湿巾……这些还好,日久能随土化了,我们主要捡的是难降解的塑料制品。两秒钟往车窗外扔一个薯片包装袋,它至少能在草原上存在200年,若被填埋在土地里,则1000年都无法降解。它也不会老实地呆在原地,它能随着风跨过旅游区进入牧区,还能被雨填进土壤里。三个志愿者在一块小沙地上捡了近半小时,后来放弃了,把挖开的沙子又填回去,因为每挖一层就有一层垃圾,渗透了整个沙丘。   车流量大的公路旁,遍地塑料垃圾,塑料瓶、包装袋根本不稀奇,我们还捡到了成人纸尿布、用过的卫生巾,安全套。为了将这些人类文明的“遗迹”收集起来,我们不得不带着尼龙袋顺着松软的沙地一步一挪,下两步、用脚把沙子踏实、把能够着的垃圾捡起来。装满的尼龙袋交给男生拖上去。我的速度是1小时左右装满一大袋,男志愿者更快些,这样的速度,我简直能靠捡垃圾发财了,何况还捡了“再来一瓶”的瓶盖,还有半截五毛钱……   比我们早到的丽雯、文杰、邵珊等做了关于非旅??区——牧区垃圾的大致调查。除了自然之力的搬运,牧区的主要垃圾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牧民自己的生活垃圾——塑料包装袋的食品、塑料生活用品等,牧民也在使用;二是环湖赛期间人们丢弃的。处理这些垃圾有两种方式,填埋和焚烧,包括我们收的垃圾也一样。   绕了大半个青海湖,丽雯一行调查者只见到了两个垃圾填埋场,极简易,还是露天的,叫大型垃圾堆恐怕更合适。可以想见,如果遇到雨水天气,部分垃圾会顺着沙柳河流进青海湖;大风天气,垃圾会飞散在畜牧草场,很可能会有牲畜误食。可惜的是,这些垃圾中80%以上都是可回收的。   藏人生态观犯难了   梵烧是另一种方式,有名的当地环保人士南加老师现在对付垃圾的方式就是在自家后院烧掉。这位近知天命之年的藏族牧民,家在青海共和县倒淌河镇,年轻时当过商人、湖东种羊厂工人,由信仰和本能启蒙、由爱护自家草场开始,捡垃圾、治沙、养护牧草、救护普氏原羚(即藏羚羊),18年来已成为当地的环保领袖。除了环保人士外,当地的藏族居民也深受他的影响。   我们这些志愿者都住在南加老师的家庭旅馆里,不是第一批也肯定不是最后一批,这里已经成为青海湖生态考察驿站。每天出发前,都会有一批当地藏族居民和我们一起去捡垃圾,有像南加老师一样的中年人,更多的是藏族青年。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黑、瘦、非常英俊但汉语不大好,远不及南加老师7岁的小儿子桑杰流利,所以这位调皮的小男孩时不时要客串翻译。   捡了18年垃圾的南加老师,也曾集中填埋过,但他发现埋了垃圾的地方寸草不生。只能烧。这违背藏人的信仰,因为“垃圾是不好的东西,烧不好的东西不应该”,而且焚烧后释放的有害物质污染更甚。这样的情况当地很多居民都遇到了,我们遇到的一对在公路边草地生火做饭的牧民夫妇,每天都在自家约1公里范围捡垃圾,收集到一定程度就烧掉。   垃圾就像是文明的另一套刻度,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一线城市就已出现“垃圾危机”,而经济落后的牧区20年后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一起捡垃圾的志愿者们大都有个感触,敬畏藏人的生态观,与我们同行的藏族志愿者喝碳酸饮料,开了盖子先用手点两滴撒在空中敬天,再往地上倒一点谢地,之后才喝。活动的最后一天,周日清晨,机缘巧合下遇到一位活佛,南加老师的女儿白马措翻译,活佛要放生,邀我、庆庆、小何等十多个志愿者帮忙。   这是大家求之不得的事。放生地就在南加家附近的小河边,跟随活佛来的还有很多藏族男女,一辆大卡车打开后车厢,露出满满一车鼓鼓的尼龙袋。两三个男人一起把尼龙袋卸下来,剪开,里面是几十袋扎得紧紧的鱼苗,一半是水另一半是空气。志愿者们把鱼苗袋子解开,递给有经验的藏人,他们站在岸边或河中,边念着听不懂的经边倒鱼苗。壮汉小何索性踩入冰冷的河水放鱼苗,他捧一把鱼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