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9課 庖丁解 莊子
第六冊 電子講義
PAGE 17
第九課 庖丁解牛 莊子
一、寓言開講
定義
隱含寓意或教訓之作品
型式
多以動植物為主角,作擬人化敘述,故事多為虛構
起源
寓言一詞始見於莊子寓言篇:「寓言者,藉外論之」
韓非子稱( 儲說 );劉向稱( 偶言 )
源起作品
中國古代寓言源遠流長,在先秦已具雛形(如:莊子、韓非子、列子、孟子)
其他作品
唐:柳宗元〈黔之驢〉、〈捕蛇者說〉、〈種樹郭橐駝傳〉
宋:蘇軾〈日喻〉
明:劉基〈賣柑者言〉、〈司馬季主論卜〉;明方孝孺〈指喻〉
流變
先秦:哲理寓言 兩漢:勸誡寓言
魏晉南北朝:嘲諷寓言 唐宋:諷刺寓言
二、先秦哲理諸書
家派
書名
別稱
作者
時代
主要思想
文章特色
篇卷
注疏
道家
老子
道德經
李耳
春秋
以靜制動,以柔克剛,無為而治
說理文字
八十一卷,五千餘言
漢.河上公注
魏.王弼注
莊子
南華經
莊周
戰國
物類平等,順適自然,道通於一
設想寓言
三十三篇、分內外雜
晉.郭象注
清.王先謙集解
儒家
論語
論、語
孔丘弟子
春秋
仁
語錄體
二十篇、始學而終堯曰
魏.何晏集解
宋.刑昺疏
孟子
孟軻弟子
戰國
推仁至義,人性本善,民貴君輕,尊王賤霸
設想寓言,語錄體
七篇、各分上下,始梁惠王終盡心
漢.趙岐注
宋.孫奭疏
荀子
孫卿新書
荀況
孫卿
戰國
以禮為宗,以善為目,標人性本惡,矯性靠積學
論辯濫觴
漢賦先河
三十二篇、始勸學,終篇堯問
唐.楊倞更名
作注
清.王先謙集解
法家
韓非子
韓非
戰國
法術勢兼顧,君無為,法無不為
論辯文章
共五十五章
清.王先謙集解
雜家
呂氏春秋
呂覽
呂不韋
戰國
儒道為主,兼採墨法名兵農,取法自然切理想
論辯文章
二十六卷:十二紀,八覽,六論
漢.高誘注
三、十家流派比較
流派
源出
主張
代表
其他
儒家
司徒之官
以仁為主,愛有差等
孔子、孟子、荀子
戰國時,儒墨並稱顯學
墨家
清廟之官
兼愛非攻,愛無差等
墨子
孟子斥其無父
道家
史官
崇尚自然,清靜無為
老子、莊子、楊朱
孟子斥其無君
法家
理官
重干涉嚴賞罰貴法治,尊君
商鞅、申不害、慎到、韓非
秦後,法家僅為法律審判之學
名家
禮官
正名定分,重理則邏輯論理
公孫龍、惠施、宋鈃
今理則學先驅
雜家
議官
本身無一定宗旨
呂不韋.呂氏春秋
漢代有劉安.淮南子
農家
農稷之官
君民並耕,畫一市價
許行
孟子斥「率天下而路」
陰陽
羲和之官
順時敬天,五德終始
鄒衍
後世舍人事,任鬼神
縱橫
行人之官
合縱連橫遊說天下
蘇秦、張儀
策士游說之外交術
小說
稗官
街談巷議,道聽塗說
山海經、穆天子傳
為十家,未入九流
其他
1. 最早談論諸子學派者:(莊子)(天下)
2. 最早稱各派之家名,以孟子為最早(已呼出儒墨兩家)
3. 最早分各家並予之立名者:(司馬談)(論六家要旨)
四、道家二子書
書名
作者
時代
別稱
卷數
主張
內容要旨
學派
注疏
老子
李耳
春秋
道德經
五千餘言
以柔克剛,無為而治
說理文字
無名派
漢河上公注
莊子
莊周
戰國
南華經
十萬餘言
物類平等,順適自然
多有寓言
齊物派
晉郭象注
1. 荀子批評莊子「滑稽亂俗」、「蔽於天而不知人」
2. 魏晉清談受莊學影響。(玄學意指老、莊、釋、道之學)
五、字義比較
字形
字義
例 句
1
止
停留
視為「止」,行為遲(莊子.庖丁解牛)
停止
官知「止」而神欲行(莊子.庖丁解牛)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論語)
停留
「止」一歲,請歸取其孥(韓愈.祭十二郎文)
至
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大學)
僅、只
奉養之厚,「止」乎一己(錢公輔.義田記)
杭人遊湖,「止」午、未、申三時(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肴「止」於脯醢、菜羹(司馬光.訓儉示康)
助詞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
極
嘆為觀「止」
2
中
合(ㄓㄨㄥˋ)
奏刀騞然,莫不「中」音(莊子.庖丁解牛)
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論語)
及第(ㄓㄨㄥˋ)
帶挈你「中」了個相公(吳敬梓.范進中舉)
射中矢至
(ㄓㄨㄥˋ)
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孟子)
心中(ㄓㄨㄥ)
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不偏(ㄓㄨㄥ)
不得「中」行而與之(論語)
「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孟子)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中庸)
3
因
憑藉
「因」文靜見之可也(杜光庭.虬髯客傳)
未若柳絮「因」風起(世說新語選)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踐華為城,「因」河為池(賈誼.過秦論)
依照
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莊子.庖丁解牛)
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呂氏春秋.察今)
原因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親近
「因」不失其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