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历史渊源和生态基础.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粽子历史渊源和生态基础

粽子历史渊源和生态基础   中国传统节日离不开饮食,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应节食物,端午亦不例外。只是端午节的饮食物品从来就不只是人所习知的粽子,而花样众多,琳琅满目。见于文献记载的有龟菹、五色新盘、粉团、五色水团、各色果子、艾糕等等,诸色食品阴阳属性不同,形状颜色各异,或寓阴阳时气变化之义,或具祛病保健之效,或以祀神鬼、奉尊长,或以竞赛娱乐、相互馈赠。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当然还是粽子,所以端午节又称“解粽节”。   端午食粽习俗始出何地?具有怎样的历史文化渊源?在流传过程中是否产生了变异?何以端午食粽风俗在一些地区历经千年而不替,而在另一些地区却难以广泛流行?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还是从最早的文献记载开始求索。   最早将粽子和端午联系在一起的文字记载出自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齐民要术》云:“俗先以二节一日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黏黍一名粽,一日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该书的记载表明:吴人食用以菰叶包裹黏米和粟、枣等物做成的“角黍”即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相沿成俗。不过《荆楚岁时记》称“夏至节日食粽”,反映楚地并不限于端午,可能是端午至夏至期间共同的应节食品,或者吴、楚两地的食粽风俗原本就有不同。无论如何,最早关于粽子的记载均出自南方,因此它应是吴楚先民的饮食文化创造。   那么,粽子是怎样出现的?它具有什么样的文化渊源?   在《风土记》看来,以菰叶裹米做成“角黍”,乃“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意在顺应季节转换和阴阳时气之变化,这并非全然没有根据。自先秦以来,根据季节时令更替而不断调整日常生活,包括享用不同的时令食品,以与天时变化和阴阳消长相应,一直被特别强调,不论儒、道典籍还是医药、养生之书都有论述,事实上也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后人多以粽子的出现与屈原有关,此说源出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太平御览》云: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见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日:“尝见祭,甚善,但常患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约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言,后乃复见,感之。今人五日作粽子,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是汨罗之遗风也。   上述两种说法都是后人的附丽解说而非历史的本原。在古代,在某些特殊事物包括食物上附会一些动人的故事或著名的人物,煞有介事地给出一套说辞,使之具有某种历史寓意和文化象征意义,让人们更加津津乐道,乃是一种常见现象。正是通过此类意义的赋予和演绎,中国传统文化愈来愈丰满。不过,本文更关心的不是后代粽子的象征意义,而是其文化渊源和生活基础。虽然“粽子”(或者角黍)等名称出现较晚,但却具有极其深厚、古老的南方饮食生活基础,称之为南方古老饮食文化的“活化石”并不为过。   现在人们所熟知的粽子,仅是用箬叶或菰叶(菰,古称菰蒋、雕胡,今名茭白)包裹糯米和其他配料做成的一类食品,实则古代的粽子曾有两种:一种即是今天常见的包裹粽子,古代或称“角黍”;另一类则是用竹筒装米做成的,名“筒粽”或“筠筒粽”,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在南方仍然相当流行,但晚近时代已经罕见。前者最早见于《风土记》,后者首出《续齐谐记》。虽然两者都被统称为“粽子”,但从造食方法来说却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渊源。   有人曾根据“角黍”这个名称,推断粽子起源于中原,认为它最初是祭祖祀神的食品,角黍之形则与牛角有关,因上古时代以牛祭祖。又以为:“角黍”这个名称本身已说明它是用黍米做成的食品,而黍在远古至上古时代一直是北方人民的主要粮食之一,曾位列“五谷”之首,南方地区则一向很少出产,因此这种食品自然是起源于北方地区。   我们更倾向于认为:“角黍”起源于南方地区。首先,关于“角黍”的最早记载出自《风土记》,而该书是关于吴越风俗的记录;其次,“角黍”中的“黍”并不必是特指,可视为对谷米的统称。所谓黏米,即使不专指糯稻米,至少包括糯稻米在内。我们认为:这个基础就是南方人民将食物用大叶植物叶片包裹后进行烹饪和贮存的生活习惯,这种习惯在远古时代就已形成。   在人类饮食史上,取材于大叶植物、用它们的叶片来包裹食品,曾经是一种广泛存在的食俗。   但是,只有在大叶植物分布普遍、资源丰富地区才具备用植物叶子包裹食品这一习俗普遍流行的自然环境基础。我们知道:植物分布具有显著地带性,在中国,大叶植物主要分布于气候湿热、降水丰沛的南方,大叶植物资源从南往北渐趋贫乏。只有南方人民才有条件从众多大叶植物中选择那些面积大而无毒性的叶片来包裹食品。正因为如此,历史文献和现代民俗学、民族学调查资料都反映:以大叶包裹食品的饮食习惯主要流行于南方各地——越往南方越常见。除了端午以箬叶和菰叶包裹粽子之外,还见有用荷叶、芭蕉叶、槟榔叶、冬叶(华南和西南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