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人文、历史及记忆.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失落人文、历史及记忆

失落人文、历史及记忆   摘要:文章试从中央工艺美院旧址被拆谈起,通过回顾国外对待古建筑遗存的保护措施,提出古建筑遗存是文化、历史及记忆的符号、文化连续性的象征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如果不注重对其保护,将使人文、历史及记忆走向失落,因为,只关注当代的民族,无法取得整体的进步。   关键词:古建筑隐遗存的保护包豪斯   吴良镛 当代与整体   近日看到报纸:成立于1956年,位于朝阳区东三环中路34号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旧址,已于2011年10月开始,正式动工拆除了。这个自1999年并入清华大学之后,一直坚守在光华路50余载,曾亲历这个城市的风华正茂,孕育出无数中国设计栋梁的学府,如今已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成为一片废墟。据报纸记载,老工美拆除后,旧址将建北京市第一高楼。对此,不少人指出,北京城又将多出一幢擎天大楼,但是,我们的文化却在那些已然坍塌的东西中走向沉沦。   回顾德国包豪斯的历史,似乎值得当前的决策者们深思。一战后,1919年成立于德国魏玛、1933年在柏林解散的包豪斯,其存在的十三年历程与魏玛共和国的执政时间几近重叠,在东西德战火不断、社会动荡的背景之下,内忧外患迫使它自成立之初便不断更换校址。在一次次的变迁之中,德国的民众对其倾力保护,使之除第一任校址因为年代久远未保存完整之外,余皆保存十分完整,经过不断修缮和管理,现已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历史性建筑之一,1960年联邦德国在达姆斯塔特建成“包豪斯档案馆”,并由著名的艺术史专家汉斯·温格勒组织大批学者专家,着手对包豪斯进行了周全、系统的研究,从1962年开始,陆续出版大量专著详细介绍包豪斯的教学方法、师生、作品、展览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外部事件,使人们对包豪斯的历史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在此之后,联邦德国还在西柏林建成由格罗佩斯设计的“包豪斯档案馆”,并由温格勒组织一批专家,专门从事包豪斯的研究,1967年之后,该组织陆续在全球各地举办大型的“包豪斯回顾展”,将包豪斯的影响推广至全球。   在设计史家王受之先生的著作《纵情现代》一书中,叙述了当他看到德绍包豪斯校舍时的心情:“一个人的走廊中,看着一件件当年包豪斯的学生制作的儿童家具陈列,忽然想起广州火车站前的那个于20世纪70年代建起来的现代建筑群,心里一阵悸动,都是现代主义的设计,都代表了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为什么德国能够如此珍重的保护和爱惜它,而我们却如此粗暴的割断历史将其毁坏而弃之不顾呢?”(《纵情现代》,王受之著,黑龙江美术出版社,第11页)他将参观包豪斯的旅程喻为一次“朝圣之旅”,但旅途中通过对比中外对待历史性建筑的现状,却引发其心中深刻的忧思。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作为中国现代设计的摇篮,其地位举足轻重,自上世纪伊始,直至今天,仍有很多人心中留存着深厚的“中工情结”。因为在那个艰苦的岁月中,他们曾一起见证并亲历了中国现代设计由雏形、到成长、蜕变的过程,但不管其历史何其辉煌、灿烂,最终都无可避免的、被粗暴的让位于时代的车轮,成为许多人心中的沉痛,这足以论证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中所说的:“一个被割断历史的民族和阶级,它自由选择和行为的权利,就不如一个始终得以将自己置身于历史之中的民族和阶级。”(《观看之道》,约翰·伯格著)没有常识和记忆的民族,谈论人文是一种奢侈。如果说中工旧址的被拆可能还未触及到人们麻木的神经,那么,自自改革开放以来,曾令无数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古建筑一一北京的四合院、老城墙、上海的石库门、广州的西关大厦及名人故居等一一被成片推倒,则是中国人文历史的又一场劫难。   据统计表明,1949年的北京有大小胡同7000余条,到20世纪80年代只剩下约3900条,当前北京的胡同正在以每年600条的速度消失。与其一起消失的还有规模宏大的宫廷、寺庙及古园林建筑。与此同时,除石库门外,上海的里弄、蕴涵着浓厚海派文化的花园洋房及历史性的革命旧址也正在成片消失,在“大规模改造城市,美化人们生活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巨大口号面前,历史的遗存不断地在机器的轰鸣声中被夷为平地,灰飞烟灭,于是,有的人发出“古建筑被拆,历史在废墟中裸奔”的喟叹。   有文化人指出,对待古建筑遗存,尽管政府部门采取的是拆多少、留多少的政策,但事实上,几十年来,拆的力量早已过了‘度’。在过去10多年中,京、沪两市均加大了危房改造力度,其通行的做法是,借助房地产开发的力量,进行“剃光头”式的大面积拆除重建。正是此种不合理的改造行为,使得许多珍贵的古建筑没有得到及时、合理的保护而毁灭殆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方可认为,“对于危房改造来说,拆除的对象应是那些真正危破、亟待更新的房屋,可是大面积推倒重来的危改模式,则是‘孩子与洗澡水一块倒掉’不但直接加大了建设成本,还造成了不应有的极大浪费。”(《存与毁:北京的四合院和上海的石库门》)对此,2012年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