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根在这块土地一个记者20年29条社级好稿背后.docVIP

生根在这块土地一个记者20年29条社级好稿背后.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根在这块土地一个记者20年29条社级好稿背后

生根在这块土地一个记者20年29条社级好稿背后    自1992年大学毕业进入新华社工作以来,重庆分社常务副总编辑刘健先后拿过29条社级好稿(含合作),绝大多数是深入基层,走田坎、住农家、进企业得出来,用脚“码”出来,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尽管这算不上什么洪钟大吕,但这“果实”是新鲜的。   下基层应该成为一种工作常态    记者:我们做了一个统计,您的29条新华社社级好稿中,9条是具体到一个村庄或乡镇,有黄河岸边的超生村、一度电收60元的“高价电”镇、滞销后用鲜牛奶喂猪的畜牧村等;3条具体到一家企业,有在美国打赢了反倾销案的企业、痛陈市场乱象的工厂厂长等;4条是在本省或联合周边省分社的调研,9条是参加新华社参编部组织的小分队调研,这些调研也是一个又一个村庄、一个又一个企业、一个又一个城市社区叠加反映出来的社会生活;还有4条是抽调参加全国两会或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大型报道时获得的,其中许多素材也是平日下基层采访积累的。您如何看当前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刘健:无论什么职业、什么身份,只有深入基层、走近群众,才能获得真实的材料,得到解决矛盾的办法。下基层不是走过场,应成为记者的一种工作常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永恒追求,就像鱼儿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天空;开始是苦了一些,可慢慢地,多彩的故事会感染你,智慧的群众会教育你,火热的生活会融化你,呼啸的发展会激励你,此时你会感谢这个色彩斑斓的时代,会感谢记者这个神圣职业的平台给了你观察世界的机会;再接着,还是很苦,但是精神上的愉悦带来的回报会远远超出身体的辛苦,记录下这个时代是多么光荣,你会说:我值得!    记者:您第一次获得新华社社级好稿表扬是1994年的“夏收见闻组稿”,是真正深入基层收获的“三农”报道。“三农”报道很多记者都做过,如何才能做出新意,反映农村的变迁?    刘健:1994年,总社记者林红梅和我一起,下沟坎,进麦地,3天写了6篇一组《河南麦收见闻》,记录了农民、基层干部面对丰收的喜怒哀乐。这组稿件是我记??生涯的第一篇社级好稿。其中有一篇稿件是《县委书记忙三夏》,记述当时河南省温县县委书记姚待献骑自行车下乡访民情的故事,群众对书记骑车下乡很欢迎,姚书记对我们说:“骑车的好处在于能深入田间、地头、麦场、家里。群众觉得你亲切,愿意说出心里话。”    “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我几乎走遍了河南、重庆的山山水水,河南109个县市(不含市辖区),我于1992年至2003年,走了104个,重庆40个县(市、区),我自2003年开始,全部走到了。    仅就“三农”报道而言,把自己在下基层时采访到的人物和故事连缀起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的变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期,有农民冬天举家住在蔬菜温室大棚旁,发明“一年七熟”、搞植物“克隆”的农民科技专家,一家五兄弟分别当上“花工”“花商”和“花农”,都买上了小汽车,还有农民根据期货市场行情决定绿豆种植面积多少……在农民负担沉重期,有的农民能够聚集上万人开“减负大会”,学习中央减轻农民负担的文件……    回想起来,有些庆幸。如果当时自己思想懈怠一些,手脚懒一些的话,这些鲜活的新闻就会擦肩而过,留下永远的遗憾。   “你有几个农民朋友?”    记者:下基层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衡量是不是真正做到长期“深入基层、深入生活”?    刘健:如果想衡量你是不是真正做到长期“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有一个比较简单的办法:你的通讯录里有几个农民(或其他基层群众)、农村基层干部的电话?有几个人愿意给你提供线索,愿意把你当朋友,给你讲真话、心里话、牢骚话?农民的语言丰富多彩,许多他们的话我都引用在农村调查中,增色不少。    不管在河南分社工作,还是2003年调重庆分社工作,多年采访,我有一个习惯,会随手把基层群众、基层干部的电话记在采访本上,因为他们没有名片;之后,再将其中一些有联系需要的整理出来。    我将之视为采访的源泉、“活水”,时常会打个电话,问一问农村里有什么新鲜事、高兴事、不平事。就这样,交了40多位农村和基层干部朋友。    “农民的水不愿喝,农民的手不愿握,农民的饭不愿吃,怎么能做好农村工作?!”这是重庆市“三农”专家、綦江县县委书记王越批评当地干部说的一句话。反躬自问,我们记者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缺点?    下乡采访,有时村干部会留你吃饭,有一次在一个条件不好的村,饭桌上只有一个玻璃杯,村支书满上,说“碰一杯”,一个杯子大家转圈一人一口,村里人眼睛斜着你,喝了,感情一下就拉近了,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把自己看得平常一些,把群众举得高一些,观察事物、反映民情就会变得如鱼得水,自然真切;高高在上,指手画脚,老百姓恰恰看不上你。今年3月,我和山东分社娄辰、江西分社林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