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农鞋再论艺术作品真理性.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梵高农鞋再论艺术作品真理性

梵高农鞋再论艺术作品真理性   摘 要:本文通过对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的解读,尤其是对梵高的油画作品《一双鞋》的分析,梳理了海德格尔的物论与真理观,重新审视了海德格尔此文的究极内涵。   关键词:艺术创作;艺术作品;物;真理;本源;创作思想   中图分类号:J04文献标识码:A   马丁?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开篇即提出了对于艺术作品的本源的追问。依海氏表述,所谓“本源”一词,乃是意指“一个事物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1](P.1) 所谓某物的本源,即是它的本质之源。    艺术作品首先乃是一种“物”,是一种现实存在,它与我们身边的其他事物一样,都是自然现存的,比如一把椅子、一把斧头、一张画、一件雕塑作品,他们都是一种“物”。正是在此意义上,海德格尔提出,“所有作品都具有这样一种物因素”。[1](P.3)如果从载体与意义的关系上去分析艺术作品,那么艺术作品中的这种物因素似乎就是一个基础,正是在此基础之上,那些形而上的因素得以显现。因此,海德格尔对于艺术作品本源的考察,便首先转为对“物”的本源,即物之物因素――或者称为“物性”――的追问。物可分为纯然之物与器具两种。由于人的手工介入,与石块、木头这些纯然物相比,器具显然更接近于艺术作品的物之物属性。探讨器具之器具因素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思虑到器具的有用性因素。因为器具之生产制造,其直接目的乃是使用,如一把斧子,其生产制造乃是为了砍伐之用,在砍伐中,斧子的有用性得以实现。而斧子越是使用得称手,也就越加忘记它自身的存在,因为此时在伐木工人的手中,它仿佛便是手臂的延伸,在这种称手因而遗忘的使用过程中,斧子的有用性得以实现。    可是器具的物因素却不止有用性这么简单,海德格尔从中又引出了一种“聚集”作用。为了能便捷而直观地理解这种“聚集”,我们来看海德格尔对一只壶的分析。    壶所容纳的是水和酒,而水中有泉,“在泉中有岩石,在岩石中有大地的浑然蛰伏。这大地又承受着天空的雨露。在泉水中,天空与大地联姻。在酒中也有这种联姻。酒由??萄的果实酿成。果实由大地的滋养与天空的阳光所育成”。在壶所容纳的水与酒中,“总是栖留着天空与大地”。而壶中之水酒是“终有一死的人”的饮料,但它有时也用于宗教敬神的祭献,也就是“奉献给不朽诸神的祭酒”。“在作为饮料的倾注之赠品中,终有一死的人以自己的方式逗留着。在作为祭酒的倾注之赠品中,诸神以自己的方式逗留着。”“在倾注之赠品中,同时逗留着大地与天空、诸神与终有一死者。这四方是共属一体的,本就是统一的。”[2](PP.180-181)因此,我们说,在作为器具的壶中,逗留着天地人神这“四方之纯一性”。[2](P.181)    最终,海德格尔从词源学的角度点出了壶之本质亦即物之本质:“在有所居有之际让四重整体栖留。这种多样化的质朴聚集乃是壶的本质因素。我们德语里用一个古老的词语来命名这种聚集。这个古老的词语叫做:thing(物)。”[2](P.181)    明晰了物的本源亦即物之物性,我们便可尝试讨论艺术作品的本源。首先来看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对梵高的油画作品《一双鞋》的著名描述:    “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皮制农鞋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眠。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这器具属于大地,它在农妇的世界里得到保存。正是由于这种保存的归属关系,器具本身才得以出现而自持,保持着原样。”[1](PP.18-19)    这段描述久已为不可胜数的研究者所引述,也获得了无数的叹服与诟病。我们暂且搁置这些肯定与批判,来触摸海德格尔的本意。在这段描述中,他首先点明了农鞋作为一种器具的“有用性”,以及与有用性相关的“可靠性”,“虽然器具的器具存在就在其有用性中,但这种有用性本身又植根于器具的一种本质性存在的丰富性中。我们称之为可靠性。”借助于鞋的可靠性,农妇与大地获得了一种沟通,并且带来了安全。与此同时,器具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损耗,当这种损耗彻底消解了器具的使用功能,它的有用性与可靠性也就此消失了。然而,也正是在这种损耗亦即“器具之存在进入萎缩的过程中”,[1](P.20)这些磨损的痕迹记录着存在者之存在,见证着农妇与大地的沟通。在这双农鞋中,我们又见到了曾在壶中出现的那种宁静自持与“聚集”,那种对于世界、大地与终有一死者的聚集。也就是说,出现了农鞋的物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