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外固定方式治疗儿童前臂双骨折临床观察-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hree external fixation methods in treating childrens forearm double fractures.docxVIP

三种外固定方式治疗儿童前臂双骨折临床观察-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hree external fixation methods in treating childrens forearm double fractures.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种外固定方式治疗儿童前臂双骨折临床观察-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hree external fixation methods in treating childrens forearm double fractures

临床研究引言前臂双骨折,儿童发生率多于成人,多发生于3~12岁儿童,占儿童骨折的3%~6%,大约75%的尺桡骨骨干骨折发生在远端1/3,15%发生在中段1/3,5%发生在近端1/3,孟氏骨折脱位和其他复杂损伤约占5%[1]。儿童前臂双骨折临床治疗方法较多,以保守治疗为主,但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法,前臂功能障碍、成角畸形等并发症均时有发生。儿童前臂双骨折经保守治疗[2],多数可获得良好效果,即使有一定的成角(10°)或短缩(0.2cm)畸形,通过再塑形也可自行纠正,不影响上下尺桡关节的稳定性及功能。手法复位仍是目前治疗儿童前臂双骨折的首选方法,复位后外固定的选择有小夹板外固定和石膏夹板外固定,而在传统小夹板外固定的方式选择上,有加用分骨垫和不用分骨垫两种,有学者认为加用分骨垫有可能导致前臂筋膜间室综合症甚晚期出现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而不用分骨垫可加大晚期出现尺桡骨交叉愈合的可能,临床对上述并发症的报告不尽相同。本课题试图通过观察和比较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外固定(加用分骨垫)、小夹板外固定(不用分骨垫)、石膏夹板外固定这三种目前常用的治疗儿童前臂双骨折的外固定方式,分析上述三种外固定方式的优势与不足,探讨治疗儿童前臂双骨折的最佳方案及防治骨折并发症的有效措施,与此同时在儿童前臂双骨折的治疗和并发症的防治等临床领域做积极而有意义的探索。1临床资料1.1病例来源所用病例来自四川省骨科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年龄14岁以下,经临床及X线检查明确诊断为儿童前臂双骨折(无脱位),随访资料完整者。1.2采集时间2007年3月至2009年1月1.3病例选择1.3.1诊断标准[3](1)有外伤史;(2)发生于儿童;(3)患肢前臂肿胀、疼痛、局部压痛明显,前臂功能障碍;(4)体征:可见前臂明显畸形,可触及骨折断端,有异常活动及骨擦音;(5)前臂正侧位X线片示:前臂尺桡骨双骨折,向掌侧或背侧成角,上下尺桡关节对位正常。1.3.2纳入标准(1)符合诊断标准,属前臂尺桡骨双骨折;(2)根据Kathryne将儿童尺桡骨骨折依骨折位置分类,属远端1/3、中部、近段1/3尺桡骨双骨折者;(3)年龄在14岁以下者;(4)新鲜骨折,未经其它方法治疗者。1.3.3排除标准(1)根据Kathryne分型属属远端1/3、中部、近段1/3尺桡骨单骨骨折者或伴关节脱位(如孟氏、盖氏骨折)者;(2)骨骺损伤者;(3)合并神经、血管损伤者;(4)陈旧骨折或已经过多次手法整复失败;(5)开放骨折;(6)病理性骨折;(7)合并同一肢体其它部位骨折、脱位者;(8)不同意临床治疗观察者。1.4一般资料本研究调查2007年3月至2009年1月期间因儿童前臂双骨折在四川省骨科医院及四川省人民医院就诊治疗的病例共83例,根据病例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采集有随访记录者76例,其中资料完整者75例。所有入选病例均首先采用手法复位1~2次后查X线片,骨折对位均基本达到解剖复位。回访病例中,男36例,女39例;左前臂46例,右前臂29例;年龄4~12岁。随访时间4个月至1年3个月,平均8.92±0.53个月。1.5病例分组将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患者,根据外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组。A组23例,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外固定(不用分骨垫);B组24例,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外固定(加用分骨垫);C组28例,手法复位后石膏夹板外固定。三组患儿在性别、平均年龄、骨折类型及伤后就诊时间分布等指标上,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表4)表1三组患儿性别分布情况比较组别例数男女x2检验P值A组231310B组2413112.7820.182C组281018表2三组患儿平均年龄比较(X±S)组别例数平均年龄(岁)A组235.7±1.5B组245.9±1.2C组285.2±1.4表3三组患儿骨折类型分布比较情况组别例数传统分类Kathryne分类向掌侧成角向背侧成角远端1/3中部近段1/3A组2313101184B组2413111293C组2815131495表4三组患儿伤后治疗时间分布情况比较组别例数伤后1-3天伤后4-7天伤后8-14天x2检验P值A组2310121B2580.688C固定方式手法复位:整复前仔细阅读X线片,明确骨折移位方向和程度,制定详细的整复方案。对于本课题研究的儿童前臂双骨折患儿来说,多采用分骨折顶复位法[4],患儿仰卧整复床上,患肢屈肘90°,肩外展90°,一助手握肘上,另一助手双手握住腕部,顺轴线缓缓对抗拔伸牵引2~3分钟。若是上1/3骨折,前臂为中立位稍旋后;若是中、下l/3骨折,前臂为中立位或旋前位。术者立于患肢外侧,先做夹挤分骨,使骨间膜张开,然后用提按或折顶法先对尺骨骨折进行复位,待尺骨对位后,桡骨往往还存在重叠移位,术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