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书展没有打开抽屉.docVIP

香港书展没有打开抽屉.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香港书展没有打开抽屉

香港书展没有打开的抽屉   都说香港是文化沙漠,但京沪穗哪个城市能办出一个“香港书展”?书展是香港未打开的抽屉,打开的关键,是让它成为香港乃至全中国的文化窗口。   “假如你把我弄到香港,让我必须写一部关于香港的小说,那我首先会描写环境对我的压迫。那么多的摩天大楼,我一直在楼的缝隙中钻来钻去,我感觉所有的想象力都被牢牢地钳制住了。我发现我目光短浅,我看到的全都是车辆、人的腿,我嗅到的全都是路边的食品散发出来的气味。”   这便是莫言阅读的香港。说这番话的时候,透过他背后的玻璃,可以看到下面密密匝匝的人群包围着这个书展。在这个主题为“阅读香港”的书展,76万的入场人次,超过了以往17年的纪录。这个数字意味着,700万香港人,有一成人,选择成为书展门口巨大长龙中的一员。      被误读的香港书展?      香港书展真的很多元化:文化??动180项,签名会150个;20个国家和地区的470多家书商展出20000种出版物,连基督教都有54个摊位。这里可以找到金庸、首发的“哈7”、香港特首曾荫权,还有Twins。“香港的市民都知道,每一年在这个礼拜,有这样的一个活动。已经成为每一年的这个时间,大家的一个共同活动。”   按照香港贸发局总裁林天福的说法,香港书展可以说是全球华人书展中,参观人数最多的一个。1990年第一届香港书展参观人次就有20万。但内地的媒体,说起这样的香港书展,依然喜欢加“文化沙漠”做词语搭配。这甚至造成错觉似乎大集市般的北京书展就没有“沙漠”的味道――2004年,香港《文汇报》报道书展,标题是《书展入场者虽众,香港仍是文化沙漠》;2006年,《新快报》的标题是《书展证明香港不是“文化沙漠”》,2007年,《南方日报》的标题是《香港书展VS“文化沙漠”》。      1990年代,莫言第一次来香港,感觉香港非常陌生,“90年代内地相对物质还是贫乏的,落后的对比香港是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地方,去了商场,你发现每件商品多得已经成为一种灾难了,这是一种物欲的天堂,商品造成一种巨大的挤压,文化方面是沙漠。”   2007年,莫言已经有了别的体会:“现在内地的物质已经变成跟当年的香港一样,对人有巨大压力。现在内地严肃的文学、纯粹的小说读者群在日渐缩小。内地的作家越来越明星化了,读者越来越粉丝化。”在莫言看来,“香港在这方面甚至比内地要好一点”。   龙应台在香港书展作讲座,每位观众都可以收到一份关于她讲座题目的精致介绍。她跟书展的工作人员说,来的人手上都应该有一个东西:“一个简单的东西,但很有品位,在很短的时间可以做出来。这需要很久很久的文化的累积。在这一方面,香港在整个华文世界是做得最好的。”   一个“或许”是,目前,全中国只有香港可以办出如此规模的书展,另一个“或许”是,香港也无法办出北京书展。在香港的商业逻辑之下,书展更像一个巨大的派对,参加这个派对的人可能一年只去一次书店,但起码,这里让人很放松一一不用拉关系,无需递红包,文学、基督教、玩具与社会学书籍皆能安然相处。   “在这里,我看到了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回归,让人心灵感到慰藉。”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如此评价2007年的香港书展。派对般的香港书展,发生在内地“文坛是一个巨大垃圾场”论点流行的同时――“文化沙漠”的争论,与城市文化的渴求关系纠缠不清,18年的书展,在需要重新面对世界的香港,突然集中了所有矛盾性。      书展之困:产业与文化断裂      在书展的讲座上,香港年轻作家谢晓虹举了一个例子:香港的作家不敢买书,原因是担心家中没有地方放。在寸金尺土的香港,如果买太多书,作家就只好在堆得高高的书堆的缝隙中看电视。   等她的讲座结束,并排坐在书展的玻璃窗沿,谢晓虹却说自己不算喜欢香港书展。“很多明星会来,很多娱乐的报纸会报道。大家会觉得很挤,来的人未必都是读书的,他们是来看明星的。他们买了明星的书,也不一定看,只是想拿签名和照相。这很像一个很大的卖物会。”   谢晓虹发觉香港作家可以讲话的空间很少,不如内地。她办了一本文学杂志,从读者的数量看来,她自认为香港有比人们想象多得多的关注文化的人,说香港是商业社会也许只是“一个刻板的印象”,但“出版商和媒体不会去关注这样的一班人”。“香港很少作家有机会发言,早上10点那些没有人看的节目可能会介绍,主持对文化也是没什么了解的。”   也许这是一个对城市文化十分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连如此规模的香港书展都不能为这些本土作家提供更多空间?“我们的书展,可以说是一个书市。书展本身也有版权交易,但说老实话,重点放在书市。两方面功能不一样,都有它的重要性。我们希望在书展之外,发展成为世界上主要的一个华文交易中心。但我们不能两个一起做,我们要把书展的规模发展起来,先让华文出版社都感兴趣。”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