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我一生最厌恶最憎恨就是虚伪造作.docVIP

郭沫若我一生最厌恶最憎恨就是虚伪造作.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郭沫若我一生最厌恶最憎恨就是虚伪造作

郭沫若我一生最厌恶最憎恨的就是虚伪造作   郭沫若对自己的创作有过若干次痛切的自我否定:这些否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政治标准”的自我否定;一类是基于“艺术标准”的自我否定;可以说,他的公开的政治层面上的自我否定是对革命事业的自觉,因为他是一个“战上”,而他的私下的艺术层面上的自我否定是艺术良知的复苏,因为他是一个“作家”。   他曾在上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有两次自我否定,那属于合“政治标准”的门我否定,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的焚书说,位尊言重、举世哗然,这已为众悉知一然而,“艺术标准”的自我否定又常为我们所忽视?前一种否定体现了他政治上的盲目,后一种否定则反映了他艺术上的良知。我们且看他艺术上的自我否定,并从中看出他那战斗的、宣传的艺术观所带来的彷徨、矛盾,以及他那真实的内心。      没有一篇作品可以满意      以艺术的标准来看,他对他那些应时膻景的大字报和宣传单式的创作颇为懊悔。郭沫若曾和一个叫陈明远的“小朋友”成为心灵上的至交,他说他们,“一南一北,一老一少,相差半世纪,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他们常常谈诗论文,互通心曲,郭沫若的真实的火花也便偶尔会在虚假的天幕上得到一瞬的呈现。   1956年5月30日,郭沫若在致陈明远信中说,“确实如你所指摘的:《新华颂》里没有多少‘诗意’。我自己还要加上一句:甚至没有一首可以称得上是‘新诗’!所有的只是掉了牙的四言、五言、七言老涮,再有就是一些分行印出来的讲演辞。……你担心你的意见‘提得太尖锐、怕老师接受不了’吗?但我自己要说得比你更加尖锐,我要说,近二十多年来我所发表的许多所谓的‘诗’,根本就算不上是什么文艺作品!这都是我的真心话。”他已以艺术的标准全面否定了自己的文艺创作了,这是他的自知之明,这也可以算是他的另一种“焚书”论。   1958年4月18日,郭沫若在《人民日报》副刊发表《孩子的诗》――“老郭不算老,诗多好的少,老少齐努力,学习毛主席”,正如他自己所承认的那样,造成他的创作出现质量大滑坡的原因正在于他所发誓要努力的方向――”学习毛主席”,毛泽东擅长诗词,并且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但诗词却未必是郭之所擅,生硬的模仿,或者说迎合,只能扬短避长,结果势必南辕北辙。老郭本来就走入艺术的歧路了,这并不可悲,值得可悲的是反认歧路是正途,以至于他一错再错,离艺术的宫殿也便越来越遥远了。   他只知道他走错了,如何纠错,他却不知道,或者说,他知道而不敢走。1956年9月11日,他在给一个清华大学生的信中这样说,“几年来我简直把笔砚抛荒了,几乎什么也没有写:别人依然把我当成为‘作家’,又是‘学者’,其实我这个两栖动物实在是有点惭愧了。文艺作品既写不出来,学术研究也毫无表现。”上世纪50年代,他在致“祖平”的信中说,“足下对我,评价过高,我自内省,实毫无成就:拿文学来说,没有一篇作品可以满意:拿研究来说,根柢也不踏实。特别在解放以后,觉得空虚得很。政治上不能有所建树,著述研究也完全抛荒了,对着突飞猛进的时代,不免瞠然自失。”   面对时代的“急转弯”,就是连他这个“党喇叭”、“文化班头”脱了鞋子跑都赶不上,其他知识分子之“瞠然”更是可想而知了“天雨路滑、小心驾驶”,在时代的道路上郭沫若是既按喇叭,又踩刹车,难怪乎研究与创作都无所建树,但相对研究来说,创作的情况更糟糕,“在历史研究方面的东西比起文艺上的写作来似乎要好得一点。”在他看来,创作实在是一塌糊涂。凡   早在1950年10月27日,他在《郭沫若选集》所写的自序中便这样说,“自己来选自己的作品,实在是很困难的事。每篇东西在写出或发表的当时,都好象是很得意之作,但时过境迁,在今天看起来,可以说没有一篇是能够使自己满意的。”1955年9月12日,他写信对陈明远说,“多年以来,我自己不仅没有写出什么象样的诗歌作品,而且几乎把文艺都抛荒了”在与陈明远的书信往来中,他和“祥林嫂”一样,一遍遍地诉说着“诗人之死”。   曾有人称我为“社会主义的哥德”、更希望我“写出二十世纪中国的浮士德”来。这若不是开玩笑,就是一种嘲讽罢。没有多大意思……(]958年8月28日)   近年来我常感到自己确是走入老境,心里也在发急。我想写诗的时候,每每苦于力不从心,我在尽力向您们青年学,向人民群众学,但是恐怕不能学得到家了。我现在写诗怎么也不能写得象您那样流利而又自然。(1958年11月17日)   您对于《百花齐放》的批评是非常中肯的。尽管《百花齐放》发表后博得一片溢美之誉,但我还没有糊涂到丧失自知之明的地步。那样单调刻板的二段八行的形式,接连一。一首都用的同一尺寸,确实削足适履。倒像是方方正正、四平八稳的花盆架子,装在植物园里,勉强地插上规格统一的标签。天然的情趣就很少很少了!……现在我自己重读一遍也赧然,悔不该当初硬着头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