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邦传统与遗民情结民初白雪词社及其唱和-CUHK.PDFVIP

乡邦传统与遗民情结民初白雪词社及其唱和-CUHK.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乡邦传统与遗民情结民初白雪词社及其唱和-CUHK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o. 60 – January 2015 鄉邦傳統與遺民情結:民初白雪詞社及其唱和 林 立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引 言 清末詞人結社唱酬之風甚盛,莫立民在《晚清詞研究》中,列出由道光至清末的詞社 十三家;萬柳的《清代詞社研究》,亦指出由光緒年間到清末,最少有十個詞社組 1 成。 其中著者,有王鵬運(1848–1904)、朱祖謀(彊村,1857–1931)等在北京倡立 的咫村詞社,鄭文焯(1856–1918)在蘇州主持的吳社和鷗隱詞社,以及程頌萬(1865– 1932)在長沙發起的湘社。另有偶發性的群體唱酬,如王鵬運和朱祖謀於八國聯軍入 京時的庚辛唱和。除切磋詞藝、推尊某種詞風外,若干詞社成員亦借唱酬抒發身世 之感,痛惜國運之不彰。2 逮至民國,詞人結社流風未泯,上海、天津、南京等地先 後成立舂音詞社、須社、漚社、如社、午社。筆者在《滄海遺音:民國時期清遺民詞 研究》一書的第四章中,對舂音詞社、須社及漚社的唱酬情況已有闡述,大意是說清 遺民藉著此類社集活動,試圖鞏固其群體的遺民身份與記憶。3 至於如社、午社,發 起人均為舂音詞社及漚社盟主朱祖謀的詞友或晚輩 ,時代較後,其唱酬性質與傾 4 向,尚待進一步研究。 1 2006 33 莫立民:《晚清詞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年),頁 ;萬柳:《清代詞社 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 年),頁265–322 。 2 詳參萬柳:《清代詞社研究》,頁265–316 。吳盛青對庚辛唱和的背景、詞作及其時代意義有 精闢的分析,見 Shengqing Wu, Modern Archaics: Continuity and Innovation in the Chinese Lyric Tradition, 1900–1937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3), pp. 83– 104 。 3 拙著《滄海遺音:民國時期清遺民詞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 年),頁233– 334 。另參拙著〈群體身份與記憶的建構:清遺民詞社須社的唱酬〉,《中國文化研究所學 52 2011 1 205–45 報》第 期( 年 月),頁 。 4 有關如社活動的憶述,參考盧前:《冶城話舊》,載《盧前筆記雜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頁420–21 ;吳白匋:〈金陵詞壇盛會——記南京如社詞社始末〉,載南京市秦淮區地 6 1991 1–9 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秦淮夜談》第 輯( 年),頁 。 © 香港中文大學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o. 60 – January 2015 262 林 立 舂音詞社和漚社都成立於上海。在這個新興的文化大都會,各種思想的交匯促 進了文學社團的發展,不同政治、社會背景的文人亦多了交往的機會。加上出版業 的蓬勃、人才的集中,使得上海的文學社團格外多姿多彩,在全國的新舊文壇帶領 5 風騷。 在詞學方面,龍榆生(1902–1966)便將上海視為民國時期的詞學中心(另一 中心在天津,主要是因為須社的成立)。這除了因為朱祖謀、況周頤(1859–1926)、 張爾田(1874–1945)、夏敬觀(1875–1953)等詞壇名宿都在上海,還因為有舂音詞社 和漚社的緣故。6 此外,龍榆生在上海創辦《詞學季刊》,向全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