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节古书散佚的原因和辑佚的产生
第八章 辑佚第一节 古书散佚的原因和辑佚的产生 一、教学目标 主要知识点:古书流失原因。书的辑佚随着书的流失而产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古书流失原因。 难点:辑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授课方式: 1、围绕多媒体图片进行讲授 2、提问,个别发言 五、教学手段: 1、设计课程纲举目张,进行个案分析 2、审美感受与理性分析并重 3、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 一、辑佚的概念 古代文献,在前代《艺文志》、《经籍志》或其他目录书中已著录了的,往往经历了一个时期后却找不到了。于是有些好学博览之士,想方设法,希望通过其他书籍中引用的材料,把这些散佚的文献重新搜辑、整理出来,力图恢复作者原书的面貌,使之成为足本。这便是辑佚。 辑佚是随着古文献的大量散佚而产生的。辑佚也是整理古代文献的具体工作之一,我们除了要懂点校勘知识之外,也要了解辑佚方面的知识。 二、古书散佚的原因 (一)古书流失的外部原因(战火烧毁,统治者和平时期的禁书焚毁) 历来不少学者谈到书籍散亡的原因时,便都只称正史里所记载的几件有关“兵灾”、“祸乱”的大事。如《隋书》卷四十九《牛弘传》记载弘在开皇初年做秘书监时,曾上表诸开献书之路,其中指出古今书籍,经过了五次大的灾厄。 明朝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卷一中谈到古书的散亡时,认为牛弘所论,都是隋唐以前的事,从隋唐到宋末,还有五厄。 大意是以为秦始皇下令焚书,是书的第一次厄运。 西汉自武帝以后,奖励献书,访求遗书,到刘向、刘故校书,积书有三万余卷,王莽末年,“焚烧无遗”,这是书的第二次厄运。 东汉提倡儒术,亦重史籍,到了“董卓移都之际,吏民扰乱,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典策文章.兢共剖散,其嫌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则制为滕囊”。这是书的第三次厄运。 魏晋又整理书籍,编订目录,及刘渊、石勒乱华,进陷洛阳,文物荡然,这是书的第四次厄运。 南朝文化发展,未曾停顿,阮孝绪《七录》列书三万余卷,梁元帝萧绎平侯景之后,把公私典籍重本七万余卷,运至荆州,及北周攻破江陵,萧绎将所有书籍焚之于外城,这是书的第五次厄运。 隋文帝、隋场帝俱好书籍,西京嘉则殿、东都修文殿共有书三十七万卷,并精选三万七千余卷,各写五十副本。及遭宇文化、王世充兵乱,场帝杨广在江都被杀,一时大乱,图书被焚大半,这是书的第六次厄运。 唐天宝十五年,安禄山人关,唐玄宗李隆基奔蜀,书籍损失殆尽,这是书的第七次厄运。 广明元年,黄巢人长安,禧宗出走,书籍焚毁不少,这是书的第八次厄运。 北宋雕印盛行,加以扩大进士科名录,故编撰文典骤增,微宗有书七万多卷,及金人于靖康二年破汁京,“太清楼、秘阁、三馆书,天下州府图,为之一空”,这是书的第九次厄运。 南宋书籍将近六万卷,元军伯颜南下,破临安,图书礼器,抢劫一空,这是书的第十次厄运。 但是,书的浩劫远不止于此。清朝修《四库全书》,征书全国,凡有民族思想的书籍,一律销毁查禁。乾隆时期总共烧毁了多少书和版片,当时没有精确统计,后世也无法查考清楚。 近人据《禁书总目》《掌敌丛编》《文献丛编》《办理四库全书档案》诸书考之,“在于销毁之例者,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部以上,种数几与四库现收书相坪。”所以《四库全书》告成之日,也正是古代文献散亡最多之时。我们看看近人章炳麟《哀焚书》中所谈到的,便可见其一斑。如果接续牛弘、胡应麟各举五厄数下去,这可算是书的第十一次厄运。 1900年,八国联军人北京,肆行杀掠,抢去的珍贵图书甚多,即以《永乐大典》一项而论,原书本一万二千册,光绪初年尚有五千册,庚子之后,只剩六十册,几乎全被帝国主义侵略军抢去。其他古籍可以类推,这是书的第十二次厄运。 敦煌石室的写本刻本古书,是我国的文化宝藏,被斯坦因(匈牙利籍英国人)、伯希和(法国人)、橘瑞超(日本人)、华尔纳(美国人)等帝国主义分子陆续盗窃而去。据调查所得,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藏有七千卷左右,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四千卷左右,日本有两千卷左右,前苏联还有一些,这可说是书的第十三次厄运。 (二)古书流失的内部原因(即书籍本身的原因,或内容浅陋流传不广,或思想高深难以理解)。 通过以上所述,可知书籍散亡的原因有三: 一是历代统治者的禁书和焚书; 二是兵灾和祸乱; 三是帝国主义的掠夺和文化侵略。 但这三种原因还不能概括殆尽,根据张舜徽先生《中国文献学》所述,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由于重德轻艺的思想笼罩了整个封建社会.凡是涉及技艺方面的书籍,人们总是不加重视,因而导致了书籍的散亡。 例如秦代下令焚书时,明白规定: 所不去者,医药、卜筵、种树之书。 这里面几乎包含了秦代以前的科技书籍。但到后来,却不见一本存在。恰巧相反,那些为明令严禁的《诗》《书》一类的经典,到汉初便陆续出现了。马端临在《经籍考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