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幻灯片.ppt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农业经济结构的形成 小农经济的典型特点:是农业中以个体家庭为基础的小生产和小私有的统一,是以土地经营为核心的综合型经济。 (一)中国小农经济的形成 种植业的产生及其主导地位的确立 个体家庭成为生产单位 私有制的确立 中国至迟在距今六千年前已经出现了私有制。 春秋战国时期,部分肯定对土地的私有权 秦朝,令“黔首自实田”,正式肯定土地的私有权 (二)影响小农经济结构形成的制度因素 1、自然条件与生产对象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 铁器昂贵 五口之家,服役者不下二人,耕百亩之田,岁入不过百石。(晁错) 3、制度安排 A、重农抑商 B、赋税制度对男耕女织模式的强化 C、土地制度:调节劳动力与土地的配置,保证小农对土地的占有;露田与桑田的配置 D、其它的制度安排:水利兴修、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工具、赈灾救荒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讨论: 农业的现代化是否一定要改变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 二、手工业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一)三个发展阶段 1、汉代。手工业生产技术有了重大进步,主要表现在铁器制作、丝织品的发展与造纸工业的创建。 2、宋代。主要表现在矿冶业、雕版印刷业以及纺织业规模的扩大及印染技术的进步。 3、明清时期。制瓷、棉纺织业等生产领域。 (二)手工业的特征 1、手工业部门的不断增加 2、手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劳动分的不断发展 3、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场手工业的出现。从经营的方式来说,其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 4、官府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同时并存 5、经济重心南移与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 (三)手工业的制度安排及变迁 1、管理机构 2、管理制度 匠籍制 团头火长制 匠班银 和雇 第二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1842年前) 第一节 古代的资源、生态环境、人口 与经济发展 一、土地资源与矿产资源 1、土地资源:与欧洲相比,可资利用的土地面积远小于欧洲,约1/7;具有良好需水性和可耕性土地较少;自然灾害频发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 2、矿产资源:贫矿多;富矿少;伴生矿多 单一矿少;矿产资源分布不均; 文化限制采矿 地理环境决定论;生态环境决定论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 生态环境变迁 (一)气候的变迁 公元前3000年以来,我国气候变化大致经历了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第一个温暖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商时期。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一月份平均温度比现在高3-5℃。 华北分布大量热带和亚热带动植物。 第一个寒冷期:大约自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8世纪中叶结束,相当于历史上的西周时期。 江汉俱冻;喜暖动物南迁 第二个温暖期:公元前8世纪中叶至公元初的七百多年中,春秋、战国、秦、西汉都处在温暖气候中。 鲁国冬季无冰可藏;梅树在山东河南秦岭一带生长;竹子在河南北部的大量繁殖 第二个寒冷期:公元初至公元6世纪中叶的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渤海、淮河结冰;南京建冰房 第三个温暖期:公元6世纪中叶到9世纪末的隋唐时期。 长安冬季无冰无雪;梅树和柑橘可在华北生长; 第三个寒冷期:公元1000年至公元1200年的两宋时期。 华北无梅;福州荔枝冻死;岭南降雪 第四个温暖期:公元1200年至公元1300年的宋末元初时期。 杭州无冰雪记载;竹和柑橘生长线北移。 第四个寒冷期:公元1400年至公元1900年,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寒冷期,又称明清小冰期。 鄱阳湖、太湖、洞庭湖曾同时结冰 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总趋势是逐步变冷。温暖期的时段逐渐变短,寒冷期逐渐变长,并且寒冷程度也越来越强。 据竺可桢先生的研究,距今5000~3000年,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温度较今约高2℃,冬季温度则高3~5 ℃,与现在的长江流域气温相当。距今3000年至今,温度波动十分明显,周期约400~800年,年平均气温的振幅约1~2 ℃。 (二)生态环境的变迁 1、自然环境的变化 远古时期,全国大约1/2的面积为森林覆盖。 2、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产工具的改进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改变。 秦汉以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经历了三次破坏。 第一次是在秦汉时期。“实关中”;西汉中期,“泾水一石,其泥数斗”;河——浊河——黄河 第二次是在唐宋时期。在北方的军屯。

文档评论(0)

精品课件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