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32章 转型期的散文与戏剧、电影课件.pptVIP

(精选)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32章 转型期的散文与戏剧、电影课件.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演示文稿演讲PPT学习教学课件医学文件教学培训课件

第三十二章 转型期的散文与戏剧、电影 进入转型期,散文创作愈加困窘,颂歌在诗歌中可以因形式而美,讲性灵的散文,则显得模式化与虚假化。本期几篇以道德感打动人的报告文学给人留下印 象。“十七年”戏剧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到了“文化大革命”,革命样板戏成为唯一的戏剧。1949年到1976年的电影,在喜剧与教化中演绎现实,而历史题材与名著改编,成为电影编剧体现天才的天地。 第一节 散文与报告文学 一、杨朔模式与散文的枯竭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山东蓬莱人。 代表性散文集:《亚洲日出》(1957)、 《海市》(1960)、《东风第一枝》(1961) 和《生命泉》(1964)等。 杨朔的散文的追求在两个层面上矛盾,一是内容的时代感,二是形式的诗意 性。这就让他陷入两难。要以令个人感动的真情写非个人的时代画面,因此形成散文诗意画面美与个人情感假的悖反,给人强烈的作文感,从而构成模式上的泥塘与困境。如《荔枝蜜》、《雪浪花》等。 二、秦牧等人的散文 秦牧(1919—1992),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县人。散文集有《星下集》、《贝壳集》、《花城》、《潮汐和船》、《长河浪花集》、《长灯街语》、《花蜜和蜂刺》、《晴窗晨笔》、《语林采英》和文艺随笔《艺海拾贝》等。《长河浪花集》和《艺海拾贝》代表了他的最高成就。 秦牧的散文知识丰富,联想奇特,熔知识、趣味、幽默和思想于一炉,被读者称作知识的“花城”。代表作如《古战场春晓》、《土地》、《潮汐和船》、《花城》、《社稷坛抒情》、《在仙人掌丛生的地方》、《艺海拾贝》等。 秦牧的散文较能体现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神韵;但这种神,又落入杨朔模式了。 与之相近的散文作家有陈残云、林遐、杨石等。有“岭南散文”的说法,代表的集子有陈残云的《珠江岸边》、林遐的《撑渡阿婷》、杨石的《岭南春》等。 三、报告文学概貌 50年代前期“英雄赞歌”式的报告文学,基本上是“延安散文”的继续,抗美援朝是这一时期的主题。 代表作: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黄钢的《最后胜利的预告》、《在杨根思牺牲的地方》、《朝鲜———晨曦清亮的国家》,菡子的《从上甘岭来》、《和黄继光班相处的日子里》,刘白羽的《对和平的宣誓》,杨朔的《平常的人》,华山的《清川江畔》,陆柱国的《中华男儿》,白艾的《鹰》,丁晓光的《飞虎山上的五昼夜》等。 特别是魏巍,接连发表了《朝鲜人》、《火与火》、《战斗在汉江南岸》、《谁是最可爱的人》、《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依依惜别的深情》等十几篇作品,1951年结集为《谁是最可爱的人》,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报告文学最重要的创作成就。 倾向于创作的政治功利性和艺术表现力的审美结合,是此一时期报告文学作家大致的美学追求。 第二节 戏 剧 一、《千万不要忘记》与《霓虹灯下的哨兵》等话剧 1962年,毛泽东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发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千万不要忘记》与《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剧目就是应此需要而产生的教育剧。 丛深的《千万不要忘记》(剧名初为《祝你健康》),剧本把与岳母的斗争无限上纲为与资产阶级争取接班人的斗争,是当时“阶级斗争”泛化的表现,也是斗争哲学的体现。类似的剧目还有《青松岭》(张仲朋执笔)、《夺印》(马彦祥等)等。 《霓虹灯下的哨兵》以民粹主义思想理解城市与阶级斗争。该剧由沈西蒙(1919—2006)1962年执笔创作。类似的作品有《年轻一代》(陈耘等)、《第二个春天》(刘川)、《兵临城下》(白刃)等。阶级斗争、民粹主义、斗争哲学,成为后来“文化大革命”剧本的思想起点。 二、八大样板戏 “文化大革命”时期,样板戏不仅是戏剧,本身就是政治。 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而发表的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中,把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八个剧目冠之以“革命样板戏”的称号。 “八大样板戏”只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第一批“样板戏”。1968年以后,在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又先后出现了经江青首肯和“指导”的又一批“样板戏”, 如中央乐团排演的钢琴伴唱《红灯记》和钢琴协奏曲《黄河》,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杜鹃山》、《磐石湾》、《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红云岗》,革命现代 舞剧《沂蒙颂》、《草原儿女》等。第二拨“样板戏”就其总体的艺术质量,不能和前八个相提并论。

文档评论(0)

youngyu03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