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缪 希 雍脾胃论治的学术思想 生平及著作 缪希雍,字仲淳。明代江苏常熟人。人称“神医安道全”。 著作: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记载临证心得、验案及效方。 《神农本草经疏》药物学巨著,后人将其与《本草纲目》并论。 缪仲淳“脾阴”思想的时代背景 李东垣“益气升阳”脾胃内伤学说; 朱丹溪 “脾土之阴受伤 遂成膨胀 ”; 缪仲淳“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虚之法,而不知甘寒滋润之有益于脾也。” 缪仲淳“脾阴”学术思想: 保护胃气 善补脾阴 脾胃分治 一、保护胃气 治则 “益阴宜忌苦寒,益阳宜防泄,祛风勿过燥散,消暑毋轻下通” 甘平柔润 常用药物:人参、茯苓、山药、扁豆、莲肉、苡仁、芡实等 资生丸、肥儿丸 二、善补脾阴 分“脾气虚”和“脾阴虚” (《神农本草经疏》) “脾阴不足之候” 脾虚中满、饮食不进、食不能消、夜剧昼静,劳倦伤脾发热,健忘、肢萎、产后失眠腿痛等 三、脾胃分治 胃虚 甘平、甘淡、甘酸 多用人参、扁豆、山药、茯苓、石斛、白芍等 脾虚 甘温 佐以辛香、酸平 多用人参、白术、大枣、黄芪、砂仁、蔻仁、酸枣仁、藿香、木瓜等 叶天士 对后世的影响 唐容川 叶天士:“脾喜刚燥,胃喜柔润” “胃为阳明之大,非阴柔不肯协和” “胃易燥” 用药:沙参、麦冬、玉竹、白芍、甘草、茯苓、山药、扁豆、莲肉、木瓜 二、李东垣案 白文举年六十二岁,素有脾胃虚损病,目疾时作,身面目睛俱黄,小便或黄或白,大便不调,饮食减少,气短上气,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至六月中,目疾复作,医以泻肝散下数行,而前疾增剧。予谓:大黄、牵牛虽除湿热,而不能走经络,下咽不入肝经,先入胃中,大黄苦寒,重虚其胃。盖标实不去,本虚愈甚。加之适当暑雨之际,素有黄疸之人,所以增剧也。此当肺胃肺之本脏,泻外经中之湿热,制清神益气汤主之而愈。 清神益气汤:茯苓、升麻,以上各二分,泽泻、苍术、防风,以上各三分,生姜五分,青皮一分,橘皮、生甘草、白芍药、白术,以上各二分,人参七分,黄檗一分,麦冬二分,五味子三分。(《脾胃论·调理脾胃治验》) 三、叶天士案 例一 钱 胃虚少纳,土不生金,音低气馁。当予清补。 麦冬、生扁豆、玉竹、生甘草、桑叶、大沙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例二 王 数年病伤不复,不饥不纳,九窍不和,都属胃病。阳土喜柔,偏恶刚燥。若四君、异功等,竟是治脾之药。腑宜通既是补,甘濡润,胃气下行,则有效验。 麦冬、火麻仁、水炙黑小甘草、生白芍,临服入青甘蔗浆一杯(《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例三 潘 不饥不食,假寐惊跳,心营热入,胃汁全亏。调摄十日可愈。 鲜生地、麦冬、知母、竹叶心、火麻仁、银花(《临证指南医案·不食》) 例四 郑 脉濡无力,唇赤舌干,微眩,不饥不饱。此天暖气泄,而烦劳再伤阳气。夫卫外之阳,内应乎胃,胃既逆,则不纳不饥矣。 炒麦冬、木瓜、乌梅肉、川石斛、大麦仁(《临证指南医案·不食》) 例五 苏 向来翻胃,原可撑持,秋季骤加惊扰,厥阳徒升莫制,遂废食不便,消渴不己,如心热,呕吐涎沫,五味中喜食酸甘,肝阴胃汁枯槁殆尽,难任燥药通关。胃属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酸甘两济其阴。 乌梅肉、人参、鲜生地、阿胶、麦冬汁、生白芍(《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 脾阴虚、胃阴虚的鉴别 病因: 共同点:都与饮食有关。 脾阴—多起于精神内伤,五志化火,阴精暗耗。 胃阴—多由热病伤津等引起。 症状:二者关系密切,病理变化常互相影响,相兼出现,但亦有区别。 脾阴—多表现为味觉障碍,以口淡无味,口唇干燥或口腔糜烂、食欲减退、大便秘结等症状。 胃阴—口渴善饥或饥不欲食,思饮等症状。 治疗: 脾阴—育阴和营,健脾养阴。 可选用:石斛、山药、莲肉、玉竹等 方剂:地黄饮子、沈氏玉泉丸。 胃阴—清热和胃,养阴生津 可选用:沙参、麦冬、葛根、生地等 方剂:养胃汤、增液汤、玉女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