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课件讲义PPT教案幻灯片学习资料
课程考查要求;3、独立完成,不许抄袭,否则一律为0分计。
4、文章格式:用A4纸打印,标题三号字加粗,标题下的学号和姓名四号字加粗,正文小四号字。
三、上交时间和地点
请于第六周周一晚六点到六点半到马兰芳楼204教室(或上最后一节课时)交给任课教师,并在考试签到表上签名确认;过期不候,后果自负。
;第二讲 儒家孔孟之道;一、孔孟生平;周敬王41年(鲁哀公16年,壬戌年,孔元七十三年)(西元前479年)孔子卒,时年虚岁七十三岁。他是春秋末期华夏民族的圣人,华夏经典“六经”的整理编订者,儒学的确立者,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 2、子思子
子思,姓孔名伋,孔子嫡孙,战国初年人,生卒年不详,一说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前483),卒于威烈王二十四年(前402),相传他受业于曾子。《史记·孔子世家》:“子思作《中庸》”
; 3、孟子
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前372),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孟子是鲁国孟孙氏的后代。孟子幼年丧父,靠慈母仉氏含辛茹苦,抚育成长。“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虽不是信史,但也不可能完全无据。曾受业子思之门人,后世称子思与孟子为“思孟学派”。; 当时与儒家争鸣者以墨家(兼爱)和杨朱(为我)学派的势力最大。他说:“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 4、荀子
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在今山西安泽一带)人。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北)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公元前238年失官便定居兰陵,专门从事著述和教学,直到老死。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二、中庸之道;所谓“宽而栗”,也就是绵里藏针;宽宏是一端,栗或严酷是对立的另端。其中,宽宏大量固为美德,但易疏于防范,需得有严酷来补偿,才不致宽大无边、放虎归山。 ;2、A而不A’ 。以上说的是,单个的范畴或独立的德目,需要有对立面来予以补足;那是因为,即使是最美的存在者,亦有其本质上的不足或欠缺。现在我们还要说的是,与之相反,或除此而外,这些不足者在本质上,竟然同时还有一种过头的趋势,有待抑制或宣泄,以期达到平和的状态;这也是中庸的要求。;《礼记·礼运》篇谈用人之道,有曰:“用人之知(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
这是说,智、仁、勇虽为儒家所褒扬的三达德,却也并非尽善尽美,仍不免内含着诈、怒、贪的隐患,有待舍弃。这些隐患,不是来自外部污染,根子原在智仁勇本身,是智仁勇的内在趋向。;3、不A不B。不A不B是A而B的否命题。在A而B的形式里,A是主角,B之用在济A之不及。在A而不A’的形式里,A仍是主角,不A’的提出是为了泄A之过。现在我们要谈的不A不B形式,则要求不立足于任何一端,把毋过毋不及的主张一次表现出来,因而最能显示执两用中的特色。(如:不卑不亢) ; 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亦曾极力推崇这种中道,认为美德都是超越两个极端而成。
譬如:
鲁莽——勇敢——怯懦;
羞涩——谦逊——无耻;
贪婪——慷慨——浪费;
放纵——节制——冷漠。;4、亦A亦B。亦A亦B是不A不B的否命题,也是A而B的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开。如果说不A不B利于表示“中”,着重指明对对立双方的超越;那么亦A亦B的形式,则重在使对立双方互相补充,最足以表示中庸的“和”的特色。同时,它又有别于以A为主体的A而B形式,便于处理需要对AB两端等量齐观的事事物物。; 还是以刚柔为例。上面说不刚不柔,以得其中;现在则要说,当刚则刚,宜柔则柔,亦刚亦柔,以求其和。
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摄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伸),非骄暴也。义以应变,知当曲直故也。《诗》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此言君子能以义屈信变应故也。(《荀子·不苟》) ; 统观中庸的四种形式,我们不能不惊叹于先贤们的高超智慧,惊叹于他们对过度、不及与中道的巧妙安顿。
他们不仅借不A不B的对立来突出中道,亦且以亦A亦B的同一来合成中道,不仅以对立者来补足主题之不足而有A然而B的中道,亦且有节制主题之过度以防走向反面的A而不A’式的中道。; 四者之间,也自然形成了对立同一的关系。稍嫌遗憾之处,只在于未能由过度、不及与中道,明白得出世界三分的结论,尽管那已是呼之欲出的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