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现阶段面临问题:通胀,资本流入压力,及我国内需回升不平衡,民间投资和内生增长动力仍需强化(2010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抑制通胀汇率手段高于货币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都会抑制内需,而对外贸活动不会产生任何有效的影响,反而因中美利差加大而刺激投机性游资涌入中国。因此,从紧的货币只是维持金融环境的当下稳定,暂时减轻资产膨胀的压力,而不能对经济结构调整起到作用。适当地提高汇率,可以降低某些资源的进口价格,为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提供空间 * 中国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不稳定原因的争论 货币与经济周期关系的理论发展 时间 理论及代表人物 特点 20世纪初 纯货币经济周期 霍特里 将经济周期完全归结于货币因素 20世纪30年代 凯恩斯 资本边际效率对投资的作用; 边际消费倾向 20世纪60-70年滞涨时期 基于适应性预期 弗里德曼 短期内经济周期波动是适应货币扰动 基于理性预期 卢卡斯 Y= Yn + α(M-M*) +N;货币失察导致消费者及厂商的价格预期误差 20世纪70-80年代石油危机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普雷斯科特等 货币供给被动适应实际经济波动引起的信用变化 20世纪80-90年代 基于市场失灵 名义价格刚性 货币金融市场不完善 风险厌恶情绪恶化经济周期 THANK YOU! 古典学派认为货币只是便利商品交换的工具,是实际经济的外生变量,具有中性特质,即货币量并不影响就业、产出等实际变量。 由于古典学派将统一的经济整体机械地分为实物方面和货币方面,并将经济理论与货币理论截然分开,因此形成了传统的“两分法”和“货币面纱观”。 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对经济无实质作用,即认为货币对实际产出水平不产生影响。“货币面纱论”认为,货币对于实际经济过程来说,就像罩在人脸上的面纱,它的变动除了对价格产生影响外,并不会引起诸如储蓄、投资、经济增长等实际经济部门的变动。如果说,在一定条件下,货币供给在短期内还具有增加实际产出的效应,从长时期考察,也只能增加名义产出量,而不能提高实际产出水平。 他们在研究经济理论时只研究影响经济的各种实物因素,而不研究影响经济的货币金融因素;而在研究货币理论时只研究货币本身,而不研究货币与经济的关系。 根据两分法,经济理论研究个别商品价格的决定与变动,认为个别商品的价格决定于其本身的供求关系(即决定于经济的实物面);而货币理论则研究一般物价水平或货币的购买力,认为一般物价水平或货币的购买力决定于货币的数量与货币的流通速度(即决定于经济的货币面)。 两分法的另一表述:价值论与价格论 是货币中性理论的典型代表。“所以一般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就认为,货币数量说与货币面纱观是分不开的。” 根据这一定律,人们出售某种商品所取得的货币收入形成对其他商品的需求,任何一个卖者同时也必然是买者。因此从整个经济来说,若总供给增加,则总需求也必随之而增加。于是总供给恒等于总需求,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不可能发生的。 而货币只是实现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数量的变化只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实际经济中出现的暂时经济波动则是由货币因素之外的实物因素影响的。换言之,货币对经济是中立的或中性的。 如果某一商品出现超额供给,则其他商品必然出现超额需求,并且这种暂时的不均衡将通过自发的价格调整而迅速消除,即达到“市场出清”状态。 货币的出现不过是在已有的商品系列中增添了一个特殊商品而已。这个特殊商品的“价格”——利息也就成了整个价格体系中的一员。货币均衡的实现及利率的决定过程,同任何其他商品的供求均衡及均衡价格的决定过程是一样的。 这样,瓦尔拉就“使他的一般均衡体系在引进货币后也不致产生扰乱”显而易见,在这一被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奉若神明的“完美”体系中,货币经济如同实物经济一样,“货币其实是多余的”,它的存在既不有助于也不有碍于经济的全面均衡,货币对经济自然是中性的。遗憾的是,这种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全面均衡,在资本主义现实经济中并不存在,它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 然而,随着贸易的兴盛、货币经济的发达以及资本主义扩张。保持货币价格的稳定成为几乎不可能的难题。同时,信用经济的兴起,也是人们再次开始反思货币的本质。19世纪,英国历史上出现了数次关于货币的争论。特别是通货学派和银行学派之间的争论。不过当时金本位制仍然是一种不可变更的信条。 19世纪中期通货学派与银行学派之争通货学派与银 行学派是玲世纪中期,因英国议会讨论是否应以法律形式规范英 络兰银行发行银行券事宜时,形成的两个对立学派。前者持肯定态 度而后者持反对态度通货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J.麦克库洛赫、 奥弗斯通勋爵、J.诺曼和L.托伦斯等。银行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 T.图克、J.S,穆勒与J,富拉顿等人 通货学派主张发行银行券应有十足的黄金准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