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撒路夫人》中的存在主义.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拉撒路夫人》中的存在主义   [摘要]本文从存在主义的视角分析了美国自白派著名女诗人普拉斯的诗作《拉撒路夫人》。分别阐述了该诗所包含的四个方面的存在主义思想内容;面对死亡的决断;他人即地狱;面对荒谬的反应;自由与超越。揭示了这首诗在体验死亡的过程中思考存在的深刻主题。   [关键词]存在主义;死亡;存在;超越      《拉撒路夫人》是美国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Sylvia Plath 1932-1963) 的代表作。这首诗是一个自杀者的自白。在诗中女主人公铺陈了自己的死亡和复活,表现了诗人本人所理解的死亡与存在、毁灭与救赎,带有明显的存在主义的意象。      一、面对死亡的决断      “死/是一种艺术,像其他的一切东西/我干这个非常在行/ 我这样干使自己感到死是地狱/我这样干使自己感到真死/我猜想你们会说我身负某种使命”。诗中的女主人公用这样的语句表达了她面对死亡的快意和舒畅。女主人公曾三次企图自杀,并且对每次自杀都感到骄傲。死亡对很多人来说是恐怖的,但她却深深迷恋它:“我又尝试了一次/我十年/尝试一次”,并将之称为“一种神通广大的奇迹”。她是渴望真的死去吗?显然不是:“我是一个笑容可掬的女人/我仅仅三十岁/我像猫一样有九条命”。普拉斯在英国广播公司介绍这首诗时说:“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女人,她有伟大的、可怕的再生天赋,唯一麻烦的是:它必须先死……”可见,“死”在这里是走向“生”的必需,“死”是为了感知“生”、创造更理想的“生”。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完整的存在状态的过程是“烦”(care),就是介意、关心、顾虑。海德格尔提出了三个问题:烦对人意味着什么?烦是一种摆脱不掉的心情,它揭示人的当下处境;人为什么而烦?他的目标、他的未来,他的烦显示他的潜在性。人面对什么而烦?他已经存在于世界之中,他的烦揭示了一个已经显示出来的世界,烦是过去的延续。“烦”的本真的,也是最后的形式是“面对死亡的决断”,在此种状态中,最后可能性渗进了现实、切断了未来,并保存在已经实现的过去之中。只是在面向死亡的心境中,人才体验到存在的全部含义――对他的全部可能性的依附、设计与实现、“死亡是此在本身必须承担的存在的可能性……死亡于自身显示的是最适合的、无所牵挂的超越不了的可能性。”   诗中的女主人公正是用“死”的形式和方式展示了她的存在状态――经受这个已经显示出来的世界对她的否定和迫害,于是她试图通过自杀来体会这个世界的合理性:“我这样干使自己感到死是地狱/我这样干使自己感到真死/我猜你们会说我身负某种使命”。但她最终没能证明出世界的合理性,而是在这种极端的存在体验中坚定了对自身全部可能性的失望和抛弃:“这是第三条/每十年就要消灭/一个废物”,主人公寄希望于通过“死”走向新生,实现她理想中的可能性。“被墓穴吞吃的/肉体会很快回到/我身上,很快”。      二、他人即地狱      存在主义认为,自我意识的发生是由于他人意识的出现,“他人”是“自我”的先决条件。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描写“他人”,旨在强调女主人公的自我意识:“一群人嚼着花生/挤进来看/ 他们剥光我的手和脚――/一次盛大的脱衣舞会/先生们,女士们/ 这是我的手/我的膝/我也许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 但我还是原来的那个女人,同一个女人”。(强调符号为作者所加)主人公在众多他人轻浮的注视下,将意识的意向转向自我―― 一个终于剥掉所有伪装的赤裸的纯粹的女人。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是说“他人”对于“我”来说,如同地狱,是折磨、是煎熬,时刻想逃离却无法逃脱。在这首诗中,自杀后的女主人公依然无法逃脱他人,无法逃脱被对象化的处境:“人们冲过来/ 为了看我脸上的伤疤,人们冲过来/为了说句话或摸一摸/或几滴血/或我的一根头发或我的衣服”。除了“地狱”之说,萨特还把“我”与“他人”的关系称作“为他之在”(being-for-others),其意义是为着他人的原因,我才获得存在。于是,他人的注视和干扰成就了女主人公自我意识下的存在:“也好,医生先生/也好,敌人先生/ 我是你的作品,我是你宝贵的/融化为一声尖叫的/纯金的婴儿”。医生和敌人对主人公来说都是他人(others),因为这些他人(others),她选择死亡,而死亡是存在(being )的最后的可能性,同时也是存在(being )的起点。死亡就是存在(being )。在这个意义上,她才成为他人――医生和敌人――的“作品”、“纯金的婴儿”。      三、面对荒谬      伽缪有一句名言:“真正的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 “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是对生活价值的怀疑,是由荒谬感引起的。萨特认为,存在着荒谬是因为“选择是被选择的存在之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