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窑”评选之际追忆.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名窑”评选之际追忆   禚振西:女,1938年生,山东省高密市人。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历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资料室、隋唐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耀州窑博物馆名誉馆长、西北大学客座教授、耀州窑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荣获英国东方古陶瓷学会“希尔”金奖(Hill Gold medal),是获得该奖的第一位华人学者。2004年被铜川市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首届“当代名窑”评选活动专家评审组成员。曾先后主持负责了耀州窑址考古(获首届中国田野考古三等奖,被评为“20世纪中国考古百项重大发现”和“陕西考古十大发现”之一)、陈炉、立地坡、上店窑址调查试掘等。著有《宋代耀州窑址》《耀州窑瓷鉴定与鉴赏》《耀州窑瓷》(日本版)等书籍,并主编了《陕西考古文献目录》《耀州窑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陈炉耀州瓷精萃》,在国内外各类专业刊物上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论著多次获得省内外大奖。   编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田野考古开展和各地陶瓷行业的现代化进程,对古代名窑陶瓷的恢复实验在各地蓬勃进行。不少失传了千百年的古代名瓷烧制技艺得以恢复。其中很多都是以科技攻关的形式解决了古瓷的科技测试与恢复试验的尤其是对宋元名瓷。如龙泉窑青瓷、钧窑瓷、汝窑瓷、辽代陶瓷,建窑瓷,定窑瓷,哥釉瓷,元青花等都得以重现历史辉煌。对传承古代陶瓷技艺和向大众普及陶瓷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耀州窑青瓷的恢复实验即是这一辉煌时期的一个缩影。当代的艺术陶瓷无疑也是在对传统陶瓷技艺的传承中创新而来。了解古代名瓷的恢复历史,对现今把握古瓷鉴定、辨伪也是很好的参照。此次“当代名窑”评选活动中,传承与创新都是当代艺术陶瓷的重要内容,我刊也将陆续介绍我国近年来对古代陶瓷技艺恢复及创新的有关内容。   后世对古耀州瓷的仿制实验,始于20世纪30年代。民国《同官县志》载:“民国二:十四年,中委张继、省主席邵力子谒黄帝陵过同,察阅故瓷,惜其久废,檄县实验恢复,付资本六千元,聘工仿制,颇有成效,旋凶抗战军必,资款不继,遂罢”。从这段县志记载看,现代最早的这次仿古耀州瓷实验,从1935年开始至1937年7月结束,为期两年。成品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均已流失,现在市而上很难见到。笔者曾在南京博物院的藏品中见过两件,在西安的一位老收藏家亲属处见过一件。这三件民国的后仿耀州瓷,均为仿宋青瓷圆器类的碗和盏,全部采用拉坯轮制,胎泥较细,釉色灰青或青中泛反,瓷釉略有些透明度,但玻璃质感差,温润度亦差。所见的这几件碗盏器内壁均饰有刻花纹样,但刻花工艺简单,刻技较生硬,与所仿的宋代耀州青瓷区别比较明显。在该批复仿制品中未见到印花青瓷。   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初故宫和陕西省文管会来窑址进行考占调查,使学术界对耀州窑的宋代青瓷有了初步认识。陕西省考占研究所于1958~1959年对黄堡、上店、立地坡的耀州窑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出土该窑晚唐、宋、金元时期的烧瓷标本数万片,使世人认识了该窑场以宋代青瓷为主流的烧瓷面貌。该所负责人E家厂曾任轻工业部陶瓷处处长,策划过50年代景德镇窑和尼泉窑仿占瓷的制作,并提出利用耀州窑考古资料进行仿古耀瓷试烧。为此拨出经费在省考占所院内建造了一个馒头形仿古窑炉,由修复室数人进行试制工作。时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经费困难,参与复制者又缺乏陶瓷工艺经验,故整个仿制工作仪烧了数窑不成功的实验品,就无限期地停滞了。这几窑实验品为碗、杯之类的器物。其特点是器胎厚重,瓷釉很薄,釉色灰中泛白,其中有些装饰有刻划化纹样,亦有部分为素面。产品具有明显的仿制尚未成功的试烧特征。几窑产品出窑后均已散失,近年偶曾见于市场之上。   1973年,当时陕西省文管会安排笔者赴铜川市黄堡镇考古,负责当地灯泡厂、煤气站一带耀州窑遗址的发掘工作。发掘结束,我们在铜川市文化宫搞了个汇报展,请张铁民等铜川市党政领导来看。张铁民看后表示:“我们的祖先在古代,竟然能生产出这样精美的瓷器来!现在我们为什么就烧不出来呢?今天的铜川人不能给自己的祖先丢脸,一定要想方设法造出同样水平的东西来。可先把自己的力量组织起来,有困难再向省上的科技部门求教”。在他的明确指示下,仿制耀州青瓷的任务立即下达了。我记得当时安排了两个实验组,一个在当地陈炉厂,一个在庄里厂,分别进行工艺技术方面的试验和仿制,同时要求我们考古队和文化馆(耀州窑博物馆前身)积极配合,提供耀州瓷古瓷片样品和古代耀州瓷的造型和纹样资料。   第二年由轻工部陶瓷研究院下放到陕西的李国祯先生来陈炉古镇蹲点指导,此前李国祯曾成功指导过龙泉青釉的复仿制工作,对古代青釉有科学的认识。他一来就指出,耀州青瓷用的肯定是当地的原料,应以铁作呈色剂,采用还原焰烧成。从而为仿制成功指出了方向。陈炉陶瓷厂的仿烧实验,此后一直沿着这个正确的科技方向开展工作。首先,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