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现象学以瑜珈经验与生病经验的研究为例.DOC

身体现象学以瑜珈经验与生病经验的研究为例.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身体现象学以瑜珈经验与生病经验的研究为例

身體現象學:以瑜珈經驗與生病經驗的研究為例 時 間:2002年5月11日下午2點 地 點:中研院民族所七樓研討室 主講人:龔卓軍 先生 報告文章:生病詮釋現象學 生病詮釋現象學* 從生病經驗的詮釋到醫病關係的倫理基礎 ?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of Illness From Hermeneutics of Ill-experiences to the Ethical Ground of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 ? 淡江大學通識與核心課程組助理教授 龔卓軍 ? 前言:侯約翰眼前的盤形陰影 ? 侯約翰(John M. Hull)在《盲人心靈的祕密花園》(On Sight And Insight)一書中,談到自己因白內障而失明的歷程。他從小有異位性皮膚炎、氣喘、天生白內障,十三歲發現自己眼前一片雪霧茫茫,十七歲左眼全盲,三十五歲右眼手術失敗,到他四十四歲登記為盲人,四十八歲右眼對最後一道光線的知覺逐漸消失為止,中間包含了豐富的生病體驗和許多次的醫療經驗,對這些經驗的局部加以放大描述,將有助於本文基本論題的釐清。 首先,他在十六、七歲時,第一次體驗到了白內障導致的視網膜剝離症狀,然而,他卻對這種症狀所將導致的嚴重後果一無所知: ? 眼中會出現一塊圓盤形的黑色區域,快速眨眼時,圓形區域的四周會有光線閃爍。之後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觀察這些黑影的進展,仔細在牆上測量它們的大小,以確認它們發展的速度,並嘗試向疑問頗多的眼科醫師解釋它們正確的外形和位置,後來我得知當那圓盤形的陰影來到我視線的中心點時,我便再也無法閱讀了。……十七歲時,那圓盤形的陰影出現在左眼;當時我們住在墨爾本,於是我被帶到一間一流的醫院去。在那裡醫生沒作任何診斷,那個盤形的陰影已經蒙蔽了我左眼的視線。有一段時間,那感覺就像是透過一層綠色的凝膠在看世界,然後我眼睛出血,光線逐漸消逝。[1] 侯約翰的這段回憶中,眼科醫師似乎扮演了極為被動的角色。為什麼醫生對侯約翰明顯的視網膜剝離症狀「疑問頗多」,甚至後來「一流醫院」的醫生根本「沒作任何診斷」,這是筆者最感興趣的問題。是否在1952年的澳洲墨爾本──即侯約翰十七歲時,白內障及併發的視網膜剝離症狀並不是當時醫生熟知的疾病?不過,令人納悶的是,侯約翰在1954年左右,右眼又出現了「熟悉的圓盤形陰影」,但「這次診斷和手術都進行得很快」,而且,後來的結果也顯示「較以往來得成功」,因此,問題似乎不是出在技術上,而是在別的方面。 其實,少年侯約翰對這塊圓盤形的黑影並不陌生,他曾對自己的視野範圍仔細作圖表紀錄下來,一連好幾年,只是他不確定自己有沒有告知父母。但是,可以確定的是,他告訴了眼科醫師,醫師卻十分懷疑。而這種來自專業醫生的懷疑,也伴隨著侯約翰的眼疾,一直到1969年左右,他動了一次不甚成功的手術之後,漸漸失去希望為止: ? 我換新工作還不到兩年,那幾乎被我遺忘的黑色陰影又再度出現。我把這症狀告訴一個開業醫生,但他卻對我的話頗為懷疑,經過詳細的檢查之後,他向我保證一切沒事,就把我打發走了。我打了好幾通電話給他表示我的堅持,他才同意幫我在當地的眼科診所預約門診,症狀很快就被診斷出來,而我也在在伯明罕內地眼科醫院進行了手術。我在那裡接受了專業的治療,手術結果相當成功,我右眼的視力完全恢復,幾乎毫無損傷……然而,不到幾個月,又再度出現同樣的症狀。 這次的診斷更加困難。好幾個星期過去了,但醫生卻拒絕和我會面,另一方面,家庭醫師和學生也試圖說服我一切都沒有問題。我每個禮拜都在辦公室的牆上記下那圓盤形陰影的進展。後來我用掛號寄了一封抗議信到醫生家裡,他才願意見我。經過漫長的檢查之後,他告訴我必須立刻動手術;我告訴他自己對他的技術有十足的信心,但他卻堅持由另一位醫生來替我動手術。我相信那次手術必定是技術高超,但手術後我的眼睛卻受到損傷。[2] 筆者引用這段文字,並不是要暗示這中間必定存在著重大醫療疏失。事實上,在30年前,不僅白內障手術的技術水準是一個問題,即便到了今天,白內障本身是否需要手術治療,也仍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3]尤其,依據侯約翰當時已處於高度近視的狀況下,接受白內障摘除手術,本來就有比正常人還要高的比例會有視網膜剝離的後遺症。[4] 本文關心的焦點毋寧在於:侯約翰在生病經驗中,一再感受到自己生病體驗的描述被某些醫生懷疑,甚至充耳不聞。對此,我們能夠用「不夠敬業」或「不夠專業」來解釋這個醫病間的距離嗎?反過來說,依據醫師的專業判斷,這些第一人稱的生病經驗描述,難保不會是慢性病人的主觀心理作用?而實際上,醫師已經盡其所能做了該做的一切,只是手術難免有不可預測的併發症罷了? 於是,醫生眼中的「疾病」(disease)與病人感受中的「生病」(illness),似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