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 李春青 第二章 两汉文学批评.pptxVIP

中国文学批评史 李春青 第二章 两汉文学批评.ppt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章 两汉文学批评 两汉(前202—220),包括西汉和东汉 儒家思想获得统治地位 文官制度正式确立 文论和文学批评思想深受经学的浸润和影响 第一节 两汉的政治文化和文学状况 一、从无为而治到中央集权 汉初:无为而治 汉武帝: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制的表现: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恩荫、察举选拔官员 官僚政治特点: 持久性 全能性 威权性 二、从道家思想的活跃到独尊儒术 汉初:“与民休息”,盛行黄老之学 儒学在民间复兴 贾谊、董仲舒推动儒学发展 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 随着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和文官制度的确立,士人阶层完全纳入汉帝国的统治和控制之中 三、汉赋的兴盛于文学的自觉 汉代流行的文学样式 以“丽”为美,偏重美的形式与外表 《西京杂记·卷二》: 引相如谈辞赋创作:“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 《文心雕龙·诠赋》: “汉初词人,顺流而作:陆贾扣其端,贾谊振其绪;枚(乘)马(司马相如)同其风,王(褒)、扬(雄)骋其势;(枚)皋、(东方)朔以下,品物毕图。” 第二节 两汉时期的文学批评概述 三个发展阶段 西汉初至武帝前后 武帝至章帝时期 东汉中期以后 一、西汉初至武帝前后的文学批评 道家文艺思想活跃 《淮南子》:以道为主,儒道结合 崇尚天然之美 文学是“愤于中而形于外”的产物 司马迁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 二、武帝至章帝时期的文学批评 时间:自汉武帝“罢黜百家”起到东汉章帝白虎观会议 儒家思想发展的极盛与高潮 儒家思想“定于一尊” 《礼记·乐记》 音乐是王道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乐文化 《毛诗大序》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发乎情,止乎礼仪 主文而谲谏 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三大特点: 保守性增强,批判性减弱 对文学的认识更加深化 迷信化倾向增强 极力强调文艺为政治教化服务 美化政权,为圣上歌功颂德 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将文学与“天”“道”相联系 董仲舒:“君子知在位者之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六艺以赡养之:《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 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的色彩 “天人合应,以发皇明” “膺箓受图,顺天行诛” 三、东汉中期以后的文学批评 时期:白虎观会议到汉王朝灭亡 背景:统治阶级日趋黑暗腐败,官方儒学式微,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趋势 “博士倚席不讲,朋徒相视怠散,学舍穨敝,鞠为园蔬,牧儿荛竖,至于薪刈其下”。 “匹夫抗愤,处士横议” 代表人物:王逸、郑玄 王逸《楚辞章句》 继承儒家积极入世思想 对汉初以来有关屈原及《楚辞》的讨论作了系统性和理论性的总结 郑玄 以儒家的理性眼光和现实精神注释《诗经》 “欲知源流清浊之所处,则循其上下而省之;欲知风化芳臭气泽之所及,则傍行而观之。此诗之大纲也。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篇而众篇明。”(《诗谱序》) 汉代文论特点 受经学影响深刻,对文学自身的思考还不独立、不成熟 经学与文学的区分已见分明 对文学作用和功用的认识纷繁复杂 第三节 主要观点与核心概念 一、抒情言志 【原文1】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大序》) 【原文2】 《书》曰:“诗言志,歌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班固《汉书·艺文志》) 【原文3】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毛诗大序》) 二、发愤著书 【原文1】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史记·太史公自序》) 【原文2】 《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报任少卿书》) 【原文3】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