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 李春青 第一章 先秦文学批评.pptxVIP

中国文学批评史 李春青 第一章 先秦文学批评.ppt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先秦”: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礼崩乐坏”贵族等级制度——君主专制官僚政体世袭制——选士任官制礼乐文化——诸子文化第一节 先秦学术思想概述先秦文化两时期:礼乐文化:统治阶层贵族诸子文化:“民”士人阶层 先秦诸子一、从王官之学到诸子之学章学诚:周衰文弊,六艺道息,而诸子争鸣。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故论文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战国之文,其源皆出于六艺,何谓也?曰:道体无所不该,六艺足以尽之。诸子之为书,其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者,必得道体之一端,而后乃能恣肆其说,以成一家之言。所谓一端者,无非六艺之所该,故推之而皆得其所本,非谓诸子果能服六艺之教而出辞必衷于是也。 三个要点:至战国而后有专门著述之事诸子之学源于王官之学“道体”备于六艺二、诸子之学与王官之学的主要差异王官之学是当时的统治阶级,即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诸子之学是知识阶层的乌托邦 。王官之学是一家独大,诸子之学是众声喧哗。儒家之学与王官之学亦有根本性差异。对儒学的态度旨归不同性质不同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概述一、六艺中的文学与文论六艺亦称“六经”,即《诗经》《尚书》《礼仪》《周易》《乐经》《春秋》《周易》也称《易》《易经》西周所作占卜吉凶祸福《周易》的哲学思想对宇宙秩序的理解变化观念《书》又称《尚书》《书经》西周王室官方文件及部分从往代传承下来的重要文献之汇编集中体现了西周贵族阶层的政治观念民本思想“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皋陶谟》)虞舜与民同乐对德的高度重视“三德”:“正直”“刚克”“柔克”“明德慎罚”对后世儒家的影响“内圣外王”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诗》又称《诗三百》《诗经》“美刺”“讽喻”独特的诗学阐释学传统《礼》王官之学的重要内容“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乐记》礼乐之教与《乐记》《春秋》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笔法”《春秋》三传《左转》二、诸子中的文学与文论诸子百家中真正与文学关系密切的只有儒、道两家儒家孔子:“兴观群怨”更强调个人修养与情感表达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孟子:以“诵诗”为“尚友”之途径“说诗”的根本目的在于把握到诗人所欲表达的情感与意念,即“志”。道家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天道》)书写是人的意念或意见的表达人的意念或意见并非书写所能穷尽“不可言传”——道“道”士人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诸子话语系统中的最终价值依据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超越第三节 主要观点与核心观念一、诗言志帝曰 :“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尚书·尧典》)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大叔、二子石従。赵孟曰 :“七子従君,以宠武也。请皆赋以卒君贶,武亦以观七子之志 。”……伯有赋《鹑之贲贲》,……文子告叔向曰 :“伯有将为戮矣!诗以言志,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幸而后亡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 ,《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庄子·天下》)二、兴观群怨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三、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叟之非臣,如何?”孟子回答说:“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词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孟子·万章上》)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