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赞誉雨果给巴特雷的信.ppt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的赞誉雨果给巴特雷的信

我的赞誉——雨果给巴特雷的信 [法] 雨果 一、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二、背景资料 1、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军定都天京后,就举行了北伐和西征。北伐的一路一直打到天津,孤军浴血奋战,坚持了两年多。西征军则转战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省,控制了长江的中游地区。 就在清政府被太平军起义弄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外国侵略者又在寻找机会,用各种方式威胁清政府,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扩大他们在中国的侵略利益。 三、内容评析 问题探讨: 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简要分析本文结构和内容。 3、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 四、艺术特色 (1)书信体式包裹下的驳辩艺术。 这是一封出自法国大作家雨果之手的信,但对于中国读者仍不失为一篇格式规范的信。从内容上看,这封信除开头和结尾外,又可以说是一篇地道的驳论文章,作者对巴特雷所持的侵略者的观点,义愤填膺,依事据理给以无情的有力的驳辩。具体辩论过程可参考“课文分析”。 (2)形象描绘与反语运用包含着的无情嘲讽。 文章虽短,却有很多生动形象的描绘与反语的使用,都起到了很好的讽刺效果。比如,“有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这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口袋,另一个装满了钱柜,然后勾肩搭背,眉开眼笑地回到了欧洲”等句,生动地揭露两个强盗合伙犯罪,却得意洋洋的丑态。 五、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第一题: 主要观点: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的典范。这一辉煌的艺术成果是属于全人类的。英法联军焚毁它,不是“文明人”的所作所为,而是强盗的劫掠行为,是统治者犯下的罪行,毫无“荣耀”可言。作者希望法国有一天将那些劫掠的不义之财归还给中国。 雨果的伟大之处表现在三个方面:以艺术家的眼光充分肯定了圆明园的艺术成就和价值,充分肯定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毫无民族偏见,强烈谴责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可耻的犯罪行为;超越国界,同情和赞美中国人民,给以道义上的支援。 * * 一、作者简介 二、背景资料 三、内容评析 四、艺术鉴赏 五、思考练习参考答案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他从小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1827),“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1830年他据序言中的理论写成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欧那尼》,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多次被拍成电影,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经典之作。 公元1856年(咸丰六年)10月8日,广东水师在一艘中国船“亚罗”号上拘捕了十二名海盗及嫌疑犯,英国驻广州代领事巴夏礼借口“亚罗”号在香港领过英籍登记证,对广东水师检查船只横加干涉。他还伪造情节,诬陷中国官员在“亚罗”号上撕毁英国国旗。英国政府就利用这一事件为借口,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争爆发后,糊涂的两广总督叶名琛,居然“不战、不和、不守”,使得广州城很快落入敌人手中。英法侵略者为了迫使清政府乖乖就范,就在公元1858年5月进犯大沽口,形成了对天津的攻势。清朝统治者惊恐万状,急忙派人求和,分别与英、法、俄、美代表签订了《天津条约》。沙皇俄国乘火打劫,又用武力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割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中国领土。 条约签订以后,事情并没有完结。英法政府对条约的内容并不满足,得寸进尺,准备趁到北京换约的机会,重新组织英法联军,再次挑起战争。 公元1860年8月,英法联军占领了大沽口和天津城,并扬言要北上,兵锋直逼北京。咸丰皇帝吓破了胆,赶紧带着一大帮官僚大臣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