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物非 情何以堪?——从中国古典意境诗词中探析人们的社会心理.docVIP

人是物非 情何以堪?——从中国古典意境诗词中探析人们的社会心理.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是物非 情何以堪?——从中国古典意境诗词中探析人们的社会心理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人是物非 情何以堪?——从中国古典意境诗词中探析人们的社会心理 [摘 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典诗词似颗颗璀璨的明珠,光耀星宇,传颂久远。古代诗人们将生活中的欢乐和悲伤,焦虑和期待,思念和追忆,通过意象,写入诗篇,融入情里。那种情感,那种心理,我们今天读来,仍然感到是那样的刻骨铭心、魂牵梦萦,怦然心动。透过古代景物诗词,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一幕幕感人的画面和场景,似乎又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关键词]古典诗词 意境特色 心理探析 社会意义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基本审美特征,是诗人情感的立足点和交织点,有了这些意境的创造,才有了千百年来让中国人醉心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感受。在品赏这些优美的诗句时,我们好像就进入了净化心灵的殿堂,探析到那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诗词的精髓和奥秘。 一、中国古典意境诗词内涵 明代朱承爵在《存馀堂诗话》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是对境象的把握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艺术境界。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它是由“如在目前”的实境和“见于言外”的虚境融合而成。“意”是情与理的升华,“境”是形与神的统一。诗人对宇宙境界的体验就是一种生命律动的体验,人心虽小,但可以装得下整个宇宙;诗人之心,可以映射宇宙的灵气。 文学意境能表真挚之情、状飞动之趣、传万物之灵,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我们只摄取古典诗词中的几种景物,就足以探析出人们的情感和心理,能感受到它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二、灼灼真情意,款款好词句 中国古典诗词最讲究意境,处理好二者关系成为诗词创造意境的关键。景物是情感的起因,也是感情的喻体。情与景能浑然天成,则意境生成;情与景格格不入,则毫无意趣。所以,刘勰说“情者文之经”。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春怨》)相思的苦恼变为梦中的寻觅,没成想莺儿不知趣的啼叫却惊醒了她美梦,她就借赶莺儿的动作来排解思念的痛苦。“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长信秋词五》)团扇作伴,寒鸦作衬,昭阳何顾?“徘徊”之中难掩深深的哀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春日怀春,思夫不归,产生了相思的苦恼,这正是思念之情的真实流露。 岁月易逝,青春难留,相思而不能见,该怎样面对这痛苦?“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泥酒情怀似絮,焚香心事如烟。”(宋育仁《风入松》)爱情易碎,人生将逝,为了心爱的人,愿久久守候。试问人世间还有比这更为质朴动人的爱情表白吗?这些景和物,无不寄托诗人的忧思和惆怅,也反衬了人们对爱情的矢志不渝和坚贞。其社会意义和心理无以言表。 三、我的愁思谁能懂,明月千里寄相思 高悬夜空的一轮明月,从古至今一直承载着古老的中华民族的生命精神与审美情感,流转着广阔的心灵空间和审美蕴藉。 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的载体。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蕴含着人生的起起伏伏。当孤臣浪子云游天涯之际,总把明月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此时,明月成为启动乡愁、寄托相思、返归家园的象征物。 望月怀人,人月两团圆。在表达爱情的诗词中,月亮除了用来烘托渲染之外,也用来象征青年男女爱情的纯真。柳永在《雨霖铃》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梦回,残月孤挂,想到自己将离开心爱的恋人而去,不知何日再相聚,相思、忧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过去幽会、欢愉的情景历历在目,而四周的环境,都是爱的见证、美的表白、未来幸福的图景,可是转眼到了“今年元夜时”,月色还是这么美好,灯市依然灿烂如昼,却难觅佳人芳踪。沮丧的心情,不禁潸然泪下。此时的美景,此时的明月,只不过是凄凉的化身、伤感的催化剂、相思的见证。 南唐后主李煜也不免感叹:“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秋月”如同一面镜子,观照过词人纵情逸乐的欢颜,也映照出词人成阶下囚的愁容。而苏轼却劝道:“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