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八章_组织文化.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组织行为学----第八章_组织文化

山东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 第八章 组织文化 第一节 文化与人类 第二节 组织与组织文化 第三节 组织文化的内容与结构 第四节 组织文化建设 第一节人类与文化 一、人类创造了文化 1、什么是文化? 文化=识字? 文化=文化艺术活动? 文化=文化知识? 辞海: 广义文化: 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凡是打上人的烙印的东西都是文化 狭义文化: 指人在精神领域的创造物,即精神文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 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形成各自的民族文化。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传承。 2、精神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核心 人为什么要上学? 精神文化包括知识和价值系统 知识体系是人类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全部知识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 自然科学的发展不断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 社会科学的发展使人类一步步走向文明。 价值体系是人们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体系 ——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理想信念、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 价值体系是影响人的生活方式的决定性因素。 同学学校中生活方式的差异:学习上的付出;花钱的习惯;对学校生活的感悟…… 3、物质文化承载着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外显和沉淀 人为什么喜欢旅游?旅游看什么? 北京与上海的建筑风格为何不一样? 从穿着看人的审美偏好 考古的意义? 二、文化塑造了人 ——文化的力量 引例: 从人的民族性差异看文化的作用—— 中国人、美国人与印度人的生活信念; 德国人、日本人和美国人的规则意识。 山东人、上海人、温州人… …有什么不同? 文化无处不在:礼仪,吃饭,走路,上课… … 1、人本质上是文化的,任何人都不能超越文化力量而生活 岳飞的“精忠报国”; 宋江与水泊梁山的命运; 北大辜鸿铭 毛泽东的伟大与局限…… 2、文化培养着一代代对特定文化和特定社会制度有着强烈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人 中国女人的裹脚? 男人的辫子? 4、中国文化的特点 有别——长幼尊卑;君君臣臣;官场讲究;开会 谦虚——下官……;末将……;卑职……; 老朽……。 含蓄、不出头——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吹之; 老子: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爱面子—— 5、中国文化的缺陷 过分的等级观念:官场规矩、礼仪规矩、吃饭(酒席)规矩…… 爱面子——“死要面子活受罪” 过分含蓄——说话绕弯子 …… 第二节 组织与组织文化 一.企业文化理论的起源 二.企业文化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三.企业文化理论中的核心理念 一、企业文化理论的起源 1、管理学的回顾 —科学管理 —行为科学 —管理硬科学化 —文化管理 —管理思想多元化 2、早期的观点 美国切斯特·巴纳德——社会系统学派 1938年《管理工作的职责》:企业的关键是价值观问题,是人的积极性问题,管理者在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具有异乎寻常的关键作用。 德鲁克:1971年,在《管理学》中,把管理与文化直接联系起来。他说:“…… 管理是——而且应该是受文化制约……管理也是‘文化’。” 3、企业文化理论的诞生 历史背景:70年代 ★美国的经济、管理在世界的地位 ——100多年来,美国一直充当西方国家企业管理的“领路人”和世界经济霸主。 ★日本的崛起 ——国民生产总值:55年240亿美元、73年 4092亿美元。成为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 石油危机:美日经济对比。 石油危机使美国经济受到重创,日本经济却保持活力。 1975年日本出口额占生产的比率为:钢铁29%.汽车38.5%.船舶82%,家用电器39.1%。 1977年,日本的汽车出口达450万辆,其中有200万辆是在美国销售的,而美国在日本销售的汽车仅为1.5万辆。 有人预计,照此下去,到2000年,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将会是日本。 ★美国人的警醒与反思 素以好奇、好胜和务实著称的美国人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危机感。美国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专家学者纷纷涌向日本,在相反的方上重演了六十年代日本人西向取经的一幕。 美国人发现:在日本企业里,员工的凝聚力,敬业精神以及对企业的忠诚程度,都远非美国企业所能比。 他们逐渐认识到:对美国构成威胁的,不是日本的科学技术、机器设备等物质和经济因素,而是由它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和心理状态等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融合而成的日本企业独具特色的企业精神。

文档评论(0)

ctuorn037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