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末民初女子教育发展嬗变
清末民初女子教育发展嬗变
清末民初女子教育发展嬗变
刘 阳
(华东理工大学政治教育学院,上海200237)
①
摘要:本文研究了清末民初女子教育发展的演变历程。作者认为,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热情支持、
社会观念的不断更新和进步,以及先进妇女的积极努力,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比清朝末年有了很大的进
步。同时,由于传统的积弊太深,近代中国的女子教育不可避免地仍然存在着许多明显的缺陷。
关键词:女学;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中华民国
中图分类号:K252.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004(2002)02-0052-04
一、清末女学之勃兴
在古老的中华帝国,接受正规教育是男子拥有的特权,
广大妇女被拒绝在正规教育的大门之外。近代意义上的女
子教育在鸦片战争后才在中国始见端倪,这一新鲜事物的
出现得益于在华传教士的努力。1844年,英国传教士、东方
女子教育协会会员爱尔德赛女士(Miss Aldersay)在宁波
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女子学校。此后,裨文女塾、福州女
书院、清心女书院、贝满女学堂等教会女校先后在上海、福
州、南京等通商口岸创立。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口岸
城市的增辟和教会势力的扩展,教会女校又从沿海发展到
内地,数目急剧增加,1876年,仅基督教教会就办有女校
121所,招收学生2101人。教会女校为极少数中国妇女提
供了难得的受教育机会。入学的女子十分珍惜这一不可多
得的机会,勤奋学习,学成毕业后,或创办医院,或参与其他
社会工作,为中国的近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教会
女校学生以其卓越超群的才智打击了当时中国社会普遍存
在着的“女子不必受教育,并且以为不配受教育”的陈腐观
念。这不仅为后来更多的中国妇女走出闺门、接受新式教
育起了典型示范的作用,也为戊戌时期维新派宣传发展女
子教育提供了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据。
有鉴于教会女校及其毕业生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所起
的作用,以及欧美日诸国兴女学而国富民强之成功经验所
给予的启示,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出于强国保种的目的而
大力宣传兴女学。“治天下之大本二:曰正人心,广人才。而
二者之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
必自妇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原也。”兴女学,
乃中国当务之急![1]在极力鼓吹兴女学的同时,维新派还以
“自强之图”为由,申办女学堂。1898年经康广仁、梁启超、
郑观应等人积极筹备,由经元善主持的经正女学在上海正
式创办,这是近代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标志着中
国近代新式女子教育的开始。
承接维新思想之遗绪,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兴女学的
重要性,他们把兴女学看成是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重要手
段,一时间兴办女学之风蔚然成势。据统计,截至1907年全
国共有女学堂428所,女学生15498人[2]。
然而,由于传统的积弊太深,女子教育未能取得官方的
承认。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对女学开禁持保
守态度,认为“中国男女之辨甚谨,少年女子断不宜令其结
队入学,游行街市,且不宜多读西书,误学外国习俗,致开自
行择配之渐,长蔑视父母夫婿之风”,因而“中国此时情形,
若设女学,期间流弊甚多,断不相宜。”[3]
20世纪初年,民主革命思潮奔腾而来,中国社会已不
再满足于立宪、维新的旧构图。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派,以西方“天赋人权”、“男女平等”为号召,
喊出了“论教育根本,女尤倍于男”[4]的响亮口号。同时,教
会女学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新兴的市民阶级和开明绅士
由于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教育与经济发展的
密切关系而对癸卯学制不满。各种合力交相呼应,共同推
动着女子教育的发展。在社会舆论的冲击下,清政府不得
不顺应历史潮流,提倡女子教育。1906年2月,慈禧太后面
谕学部振兴女学。1907年3月,清政府颁布《学部奏定女子
小学堂章程》和《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承认民办女
学合法,并正式开办官立女学堂。至此中国女子教育才有
了合法的位置,“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观念亦随之从根
本上发生了动摇。因而,自1907年新学制颁布以后,全国入
学女子人数明显增加。据统计,除去教会女校女生不算,中
国自办女子学校学生人数1906年为306名,1907年为
1853名,1908年为2679名,1909年为12164名。[5]清末的
女子教育,作为封建统治者迫不得已妥协的产物,难免带有
第9卷 第2期
Vol.9 No.2 鄂 州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Ezhou University 2002年4月Apr.2002
①收稿日期:2001-10-26
作者简介:刘阳(1969-),女,湖北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