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甘肃平凉柳湖书院研究.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甘肃平凉柳湖书院研究

清代甘肃平凉柳湖书院研究张钰曌崔陇鹏中国古代书院以“鼓舞人才,振兴文运”[1] 为目的,因“地灵人杰”的理念及文人对读书环境塑造人格精神 的信仰而讲究选址,故而很多书院都营建在了依山傍水、 风景秀丽之处。中国古典园林因于自然而高于自然,伴 随着清代经济之发展,书院园林亦同此种理念与信仰一 道而更多的应用于书院生活当中。由于具有了“书院” 这种独特的功能支撑,形成了书院园林这一独具个性, 并结合书院精神的特殊园林形式。再进一步融合不同的 地域环境及其园林风格,书院园林在我国广阔的疆域中 便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目前我国对西北园林的研究较 为缺乏,而甘肃平凉柳湖书院的研究对于我们研究清代 西北书院园林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人才。且这一时期的书院大都由地方官员创办,并由政府直接委派山长,招生权、日常管理权都操控在各级官 府手中,书院的官学化程度达到了顶峰。这为创办书院 带来了充足的社会资源,再加上康乾时期造园艺术的成 熟,为清代书院园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使其 营造水平达到了很高的程度。由上述图表可见清代西北书院园林的一些基本共 性,如选址于山水之间,建筑组群有一条主要轴线贯穿 等。深入研究则发现,由于西北普遍较为缺水,故书院 往往选在水边或泉池之上创建,集一地之胜概,甚至为 邑八景或四景之一;而由于经济较为充足,其园林本身 的营建也较为考究,可见当时自上而下对于培养人才的 重视。这些皆被文人记录在诗文当中,如清代富平知县 乔履信在《南湖书院记》中说,“创立书院,度地于城 之东南,地势高厰,北望明月频山,南依荆原,面对南湖,一、官府支持与园林鼎盛——清代西北书院园林之兴起书 院 园 林 是 以 书 院 为 功 能 特 征, 园 林 为 环 境 特 征 的 组 合, 是建 筑 组 群 园 林 化 后 形 成 的 书 院 建 筑。 从 本 质 来 看, 书 院 与 园 林都统一于“士文化” 之 下, 二 者 可 谓 相 辅 相 成, 共 同 培 育 人 才 的 全 面 发 展。 而 书 院 园林 的 发 展 亦 与 社 会 政 治、 经 济 的 发 展 联 系 紧 密。 清 代 在 康 乾 时期 的 经 济 发 展 一 度达到 中 国 古 代 社 会 的一个高潮,且康、雍、 乾三 位 皇 帝 都 曾 下 诏 鼓 励 兴 建 书 院、 培 养图 1.1 部分清代书院图(a. 兰山书院图,图片来源:《乾隆 43 年皋兰县志》;b. 南湖烟雨图,图片来源:《乾隆 5 年富平县志》;c. 南湖书院图,图片来源:《乾隆 43 年富平县志》;d. 甘泉书院图,图片来源:《乾隆 44 年甘州府志》;e. 柳湖书院图,图片来源:《柳湖书院志》;f. 五泉书院图,图片来源:《道光 27 年皋兰县志》)作者:张钰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崔陇鹏,东南大学建筑学博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 筑学院讲师[1] 《柳湖书院志序》,出自:(清)朱愉梅,《柳湖书院志》[2] 吴六鳌,《乾隆四十三年富平县志》,卷八,艺文·古建筑文物集萃·部分清代西北书院基本概况表左右映带”[2]。狄斗南在《灌书园》记中描述甘泉书院,“万树丛绿外,山影宛如螺髻,朝爽夕霏,时入几席之间。 户外读书渊渊乎掷金石声,无一点尘氛气得而染之”[3]。《顾忠贤公创建书院士子感戴碑》中描绘柳湖书院,“每 当风晨月夕,愤则求之诗书,乐则通之万象。泾水绕其 前,崆峒拱其侧。中通碧沼,旁坐茂林。鱼之跃,鸢之 飞,举莫不回巧献技出而供知仁之乐”[4]。凡此种种, 不一一枚举,但其重要性却已不容忽视。通过上述基础资料的分析,发现甘肃平凉柳湖书院 是很具有典型性与地域特色的清代西北书院园林,下面 便以其为例做以具体研究。早的防洪工程。暖泉城内因地势低洼,水患较多。但也因其有暖泉 流淌而具有较为温和的小环境,故很早便被先民治理疏 浚,开发成为游览胜地。左宗棠曾有“平凉高寒,水泉 甚冽,此独以暖称验之,隆冬不冰也”[5] 之言。此处冬 暖夏凉,且利于生物繁衍。泾水无鱼,而独以此处鱼鸟 翔集,为陇东地区的一片乐土。早在北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 年),渭州太守蔡挺便引暖泉为湖,环湖遍植柳 树千株,故该湖名为“柳湖”。蔡挺又建避暑阁于其中, 成为居民喜爱的夏日避暑的好去处。后明代在平凉设藩,二、“水木之胜,甲于关陇”——柳湖书院形成过程柳湖书院位于现甘肃省平凉市。柳湖处于平凉古城 以北,定北门外的暖泉城内。平凉城周围有“两河十沟”, 且三面环山,故其城墙的防洪作用表现得很显著。暖泉 城即是北宋泾原路经略安抚使王素、狄青在此所筑的最[3] 钟赓起,《乾隆四十四年甘州府志》,卷十四,艺文中[4] 《顾忠贤公创建书院士子感戴碑》,出自:(清)朱愉梅,《柳湖书院志》[5] 刘兴沛,《民国三十三年平凉县志》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