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集聚的“马太效应”研究——基于区域差异视角的面板数据协整分析.doc

我国产业集聚的“马太效应”研究——基于区域差异视角的面板数据协整分析.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国产业集聚的“马太效应”研究——基于区域差异视角的面板数据协整分析

我国产业集聚的“马太效应”研究 ——基于区域差异视角的面板数据协整分析 刘海波 张欣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130117) 摘要:区域产业集聚水平的差异会导致各区域发展进入“马太效应” 循环,有可能是落入“趋同假说”“趋同假说” (Matthew Effect)“马太效应”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趋同假说”。该假说认为,由于资本的报酬递减规律,当发达地区出现资本报酬递减时,资本就会流向还未出现报酬递减的欠发达地区,其结果是发达地区的增长速度减慢,而欠发达地区的增速加快,最终导致两类地区发达程度的趋同。另一种观点是,当同时考虑到制度、人力资源等因素时,往往会出现另外一种结果,即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常常会呈现“发展趋异”的“马太效应”。落后地区的人才会流向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的资源会廉价流向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的制度又通常不如发达地区合理,于是循环往复,地区差异会越来越大。Baldwin(2000)、Ottaviano等(2002)相继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和生成机理进行研究。国内对于产业集聚现象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以王缉慈(2001)、金碚(2003)、魏后凯(2003)、梁琦(2004)、何雄浪(2007)等为代表对产业集聚的性质、成因及其优势等定性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以杨宝良(2003)、文玫(2004)、朱希伟(2004)、江激宇(2006)等为代表对我国产业集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经验分析,并发现中国的许多制造业都高度集中在上海、广东、山东、江苏等沿海省份,而且自改革以来,中国制造业在地域上变得更为集中了。但国内关于产业集聚水平和区域差异相结合的研究并不多见,个别是从劳动力转移或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范剑勇,2004;姚林如等,2006)来阐述产业集聚带来的正外部性而导致区域差异的变化。 关于区域差异的研究,已有的研究文献大致是沿着两个方向进行的:一是采用各种指标对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和分解,如基尼系数、标准差、变异系数、Theil系数等(范建勇等,2002;陈秀山等,2004;杨明洪等,2006),对我国的经济在不同时段和空间尺度上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除总体测度外,大部分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个别的分为七大区域进行测度,最后结论都是区域间的总体差异在扩大,而区域内部差异在缩小;二是从经济增长出发,采用模型对区域经济的收敛性,即是否满足收敛或者俱乐部收敛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如魏后凯(1997),蔡昉等(2000),林毅夫等(2003),林光平等(2006)等等,最后结论都是在各自的假定条件和分析技术的指导下,各统计口径的经济区域表现出各自的收敛。上述两个角度的研究重在解释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状况和趋势,没有具体解释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而对区域差异变化的原因探究,也都限于描述性的分析,大多强调自然环境、地理区位、宏观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市场化程度、所有制结构、外商投资、投入要素等的作用,定量方面的分析研究较少,尤其从产业集聚的角度直接研究对区域差异的定量研究几乎没有,那么产业集聚水平与区域差异之间的长短期因果关系是否成立?如果成立,产业集聚水平的单位变化会导致区域差异的多少单位变化?如何利用产业集聚水平的不断变化,达到缩小区域差异的目的?本文依据200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提出的区别于原东中西三个经济区域的划分方式,将全国划分八大经济区,利用1999年-2003年的相关数据,将以上问题一一进行验证和说明。 本文的分析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计算基尼系数这一描述产业集聚水平的指标判断各区域产业集聚水平的变化;第二部分利用Theil系数对我国区域差异进行八大地区的T和L分解,分析我国区域差异的变化情况;第三部分利用面板数据的协整和因果分析方法对产业集聚水平和区域差异的长短期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第四部分据此提出相应的结论。 二、八大地区的产业集聚水平分析 在分析各地区的制造业分布状况上,本文用该地区的制造业分布的区位基尼系数来代表,其公式如下: 其中,Dtj、Dtk是行业j和行业k的产值在该地区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份额,n是行业的个数,是各行业在该地区制造业所占份额的均值。对每一年,以Dtj递降的次序把Dtj累积相加,以累积的行业个数除以n作为横坐标,Dtj相应的累积值作为纵坐标,逐个描出Dtj的累积值,所得到的曲线就成为洛伦兹(Lorenz)曲线。区位基尼系数等于洛伦兹曲线与45度线之间面积的两倍。各行业产值在地区内分布的越平均,该地区的区位基尼系数就小,否则就大。当该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在各个行业平均分布时,区位基尼系数就为0;极端的,如果该地区工业完全集中在一个行业,区位基尼系数就为1。GINI系数大说明该地区产业分布差异比较明显,当地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