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文化人流聚与粤港文化中心转移.pdfVIP

战时文化人流聚与粤港文化中心转移.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战时文化人流聚与粤港文化中心转移.pdf

战时文化人流聚 与粤港文化中心转移 袁小伦 [提 要】战时文化有着迥异于平时的特殊运动状态,其生成、发展与终结,根植、服从和受制于 战争。本文考察在中日战局演变影响下,粤港地区文化运动的区域性展开状态,说明文化人流动、积 聚与文化运动中心转移的直接对应关系。 [关键词]战时粤港文化流转 中国抗战文化运动呈现区域性分布状态,有以延安为中心的中共领导的根据地抗战文化,以 重庆为中心的国民党统治区的“大西南”抗战文化,东北等地的沦陷区抗战文化,等等。中国 抗战文化之所以具有区域性展开的独特形态,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战争进程影响下文化人的流 聚。面对日寇全面侵华的严峻形势,中国文化人不能不作出新的选择。战前中国的文化学术主要 集中在上海、北平等大都会,那里成为文化人的主要集聚地,而战时则随着山河破碎、国土分 裂、交通阻隔,文化人的活动区域势必改变。他们纷纷走出大都市,因应战局而迁徙,乃至到达 内地小城、穷乡僻壤,创造新的文化中心。 大体上属于大西南国统区范畴的粤港战时文化轨迹同样有这种区域性、流动性的特点。基于 战时文化流动特质,战时粤港文化人群体的构成,已突破原先的地域规范,形成既与地域性有关 又打破地域限制的文化人群体组合,显示出在抗战形势下实现同一使命要求而建构起来的新型文 化人群体关系。陈残云回忆:“抗战以前,全国的文化重心在上海和北京,其他地区较为薄弱。 广东新文化不很发达,在新文学运动中留下的作品不多,大革命时期活跃过一阵子,后来就日渐 沉寂下来。抗战爆发以后,特别是上海沦陷,大批文化人涌到广州;广州沦陷后,他们又纷纷转 移到香港、韶关或桂林……这期间,我们与南来的作家接触多了,发展新文艺的局面逐渐打 开。”① 1937年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后,上海等地大批文化人撤退到广州,与当地文化人汇合; 78 1938年10月武汉、广州沦陷后,广州文化人朝南北两个方向转移到香港和曲江;1941年1月皖 南事变后,重庆、桂林等地一批文化人转移到香港;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 香港文化人进入内地途中小住东江根据地;随着政局和战区的变化,曲江地区文化人分多批转移 到东江根据地。与此同步,粤港地区先后形成了广州、曲江、香港、东江等多个战时文化中心。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7年七七事变,广东救亡运动风起云涌,为抗战文化高潮的出现 积蓄了力量:先后成立30多个进步文化团体,涌现出一批广东抗战文化运动中本地文化人和文 艺青年中的风云人物,如连贯、欧阳山、胡春冰、草明、黄谷柳、胡根天、杜埃、杨康华、李 门、于逢、李育中等,加上七七事变前已在广州的进步教授、作家、学者如尚仲衣、钟敬文、洪 深、姜君辰、左恭等。接着七七事变爆发,平、沪、宁等地相继陷落,郭沫若、茅盾、夏衍、巴 金、马思聪、萨空了、靳以、司马文森、林林、郁风、周钢鸣等文化人,也纷纷转移到暂时免受 战火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广州。诚如李育中所回忆的:“‘八一三’之后由上海南下的文化人 不少,他们与当地的进步人士结合,使力量大增了。”② 众多文化人云集广州,各种文化机关、文艺机构纷纷建立或迁入,抗战文化运动随之勃然兴 起。其蔚为壮观的热烈景象,无不象征着广州在大革命失败10年之后,重现了革命策源地的风 采,成为国统区除武汉以外的第二个文化中心。茅盾指出:“抗战以前,北平和上海在全中国的 文坛上,是形成了南北两个中心的。重要的全国性文艺刊物,在这两地出版,而且集中了大批的 作家,拥有最多(和中国其他的都市比较)的读者。北平和上海相继沦陷以后,武汉和广州而 为文艺的中心点。”④草明晚年回忆外来文化人对广州抗战文化的影响:“1937年冬,郭沫若、夏 衍以及萨空了等人从上海到了广州。这些文化大师的莅临,使广州的文化界热闹兴旺起来。”@郭 沫若也曾激动地说:“现在是珠江文化统治中国的时候了。”⑨ 以出版业为例,广州的抗战初期可与大革命时期相媲美,是广东现代新闻出版史第二个繁荣 时期。首先,出版周期提速极快。战前广州出版的书刊经常衍期,稿件搁在印刷所里一拖再拖。 由于出版周期长,一些本来标明周刊,而实际上却是半月刊甚至月刊。其次,出版机构猛增。除 原来已存在的出版机构外,许多机关、团体、部队也成立正式出版机构。据不完全统计,共有出 版机构70多家。再次,出版物丰富多彩。报纸有《救亡日报》等10多家;期刊主要有《新战 线》周刊、《中国诗坛》半月刊、《烽火》旬刊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