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页2试验指导书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方式编程上机操作题目.docVIP

附页2试验指导书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方式编程上机操作题目.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附页2试验指导书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方式编程上机操作题目

附页2: 实 验 指 导 书 课程 大学计算机基础 方式 编程、上机操作 题目 验证哥德巴赫猜想“1+1=2”定理 实 验 目 的 与 要 求 1、用科学探索思想思考“1+1=2”定理的验证问题;提高科学素质; 2、按照创新性要求,独自编写“1+1=2”定理的计算机算法和程序; 3、掌握使用的各种语句的格式和方法; 4、掌握修改程序的方法; 5、能够正确运行一个程序。 实 验 内 容 与 步 骤 确定验证哥德巴赫猜想“1+1=2”定理的上机程序; 在VC++ 编译器上,输入该程序; 经过:编译—修改的反复过程,直到程序正确; 运行该程序; 试在有限数范围内,找到一个偶数不满足该定理? 根据结果给出结论。 附页1: 学生分组名单 采用分组方式教学,共分三组: 组次 组 长 和 成 员 第 一 组 组 长 :申灿燮 成 员 :宗明辉 郑 磊 李春辉 苏显涛 王宇卓 沈 赫 李 洋 李宏学 第 二 组 组 长 :郝风丹 成 员 :李元文 胡 彬 于洪波 荣天翔 于子涵 朴明德 陈明明 王长智 第 三 组 组 长 :金 津 成 员 :德 林 韩 雪 张榕寰 尹春媛 孙 博 单欣颖 王美琳             探索性科学创新指导课 教学目的:通过验证哥德巴赫猜想“1+1=2”定理,使学生在实验课程中体验探索性的科学研究思维,理论和实践关系处理得当,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实现渐进的过程和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运用程序设计科学思想,理解计算机程序算法的实现并能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按照探索性的理念,恰到其位地讨论的关键点: “1+1=2”定理的理解; 科学的程序设计思想; 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后问题; 教学方法:创造宽松的环境,营造自由、活跃的课堂气氛,感觉到轻松、愉快,没有压抑感。让学生自由自在进入开放式教学环境。 教学内容: 导入:由哥德巴赫猜想的来源到用计算机算法解决的过程引入。 哥德巴赫猜想的历史; 这个举世闻名的猜想是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Christian Goldbach, 1690-1764)在写给欧拉(Euler Léonard, 1707 -1783)的信中第一次提出的命题:任何6的偶数可以拆为两个(奇)素数之和。Euler 1742年6月20日回信说他验算到100没有发现错误,但是不能给出一般性的证明。 哥德巴赫猜想的进程; 从本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哈代(G.H.Hardy,1877-1947)与李特伍德(Littlewood, 1885-1977)系统地开创与发展了堆垒素数论中的一个崭新方法——圆法(由于这个方法与一位印度数学家Ramanujan有关,故亦被称为Hardy-Littlewood-Ramanujan圆法)。 解决哥德巴赫猜想的另外一种方法是“筛法”,这是一种由古老方法演变而来的数学方法。在很早以前,人们知道一种得到素数的方法:在纸上由2开始顺次写下足够多个自然数,将其中2的倍数(当然不包括2,下同)都划掉,然后是3的倍数,5的倍数……如此往复,则可以得到该范围内所有的素数。筛法就是以这种方法为基础演化而来的。 利用Brun筛法: 1920 Brun 9+9 1924 拉德马哈尔 7+7 1932 爱斯斯尔曼 6+6 1937 Ricci 5+7 4+9 3+15 2+366 1938 布赫斯塔勃 5+5 1939 塔鲁塔柯夫斯基 4+4 1941 kuhn a+b6 1956 王元 3+4 1957 维诺格拉朵夫 3+3 1957 王元 2+3 a+b5 1962 潘承洞 1+5 1962 王元 1+4 1+3 1962 潘承洞 1+4 1962 布赫斯塔勃 1+3 1966(1973) 陈景润 1+2 三、哥德巴赫猜想的意义 哥德巴赫猜想被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无数数学家为了攻克这一难关进行了许多努力,甚至是为之奋斗终生。虽然哥德巴赫猜想现在尚未被解决;但是,在这250余年来的解题过程中却诞生了许许多多的数学方法,这为解决其他的数学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从这个角度来看,哥德巴赫猜想的实际意义已经远远超过证明一个数学命题的本身了。 多种方案与分析 由于验证哥德巴赫猜想的计算机算法属于小算法,还不能出现能够在“科研方案 教学法”范畴内讨论的其他算法。 采用“分组式” 讨论方式,讨论要点: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