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判词伦理化倾向.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判词伦理化倾向

中国古代判词伦理化倾向[提要] 判词是古代司法官员审理案件的具结文书,反映了古代司法状况,治人与治法的相互关系。古代判词融情、理、法于一体,运用情感和道德的说理艺术,具有明显的伦理化色彩。透过中国古代判词所负载的法文化精神,揭示其基本特征,透视其现代价值,对建设民主与法制的和谐社会,革除我国现行司法判决文书刻板化、程式化的弊端,推动司法文化的改革和进步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判词;伦理化;说理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15日 判词是法官在法律的前提下依据实际案情书写的关于对嫌疑人科以刑名(即“刑事”)处罚或对于民事争端解决的具结文书的总称。受《春秋》决狱的影响,法官在断案判决时,不仅要判断行为人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还要衡量其行为是否符合礼义。所以,古代判词自然具有了伦理化的倾向。 一、判词伦理化的表现 1、亲属相隐不为罪。由于血缘关系及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形式,亲亲、尊尊为核心的亲属法制度源远流长。亲属相隐,尤其是卑亲属隐尊亲属,不但无罪,反而要受到表扬(谋反之类的罪排除在外)。时有疑狱曰: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而不当坐。在判词中,董仲舒引用了儒家经典来解释甲的做法符合伦理,是无罪的。 2、尊重、维护父权。礼要求社会成员的行为符合其身份,亲疏、尊卑、长幼的差别决定权利义务。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尤其以父权为尊: “查党见邦之兄党逢辰,先年在家教书,郝氏子弟相甩受业。尔兄郝睿现为大荔校官,即其弟子。党逢辰以先生借东家之银两百六十两,除陆续清还外,下欠七十金未还,迄今三十余年。逢辰已故,其弟见邦并不昧债,但因家贫肯缓,即在其家恶闹,复以奸计缓推具控。待先生固如是,其忠且敬乎?尔兄现在俨然人师,设使尔兄门生以此情施之尔,尔能受乎?夫以七十金之债,而尔累算至三百余金,即施之于平人,尤当以盘剥治罪,况施之于已故之师长乎?本县因尔糊涂已极,不屑教诲,而尔世叔又自愿还钱,是以乃照七十两原数断,令流期措还,而尔在公堂犹敢负气忿争,本应痛加扑笞,因念兄是职官,稍留体面。讯得尔郝氏子弟在党逢辰门下进学者,前后凡三、四人,无一毫谢礼,尚敢逼讨前欠,事之不公者无有逾此者。是将七十金作为谢仪,谕不得措还。尔在堂上业已负气连称遵断,今乃于下堂之后复具恳呈,乞为断还银两,似此糊涂反复,本县何惧于尔而必循尔之意乎?案已明断,具结在尔,不具结亦在尔。尔所恃者,不过乃兄现为教官,即著尔兄自行投案,待本县面加训斥,以为薄待师门者戒。尔乃无知之物,本县不屑与言也。仰将此批抄给尔兄阅看,伊是读书人,见此批后定打尔三十戒尺。尔其凛之。” 在案中,法官用了儒家伦理中的师长地位等同于父的地位的观念,将郝家子弟纳入到儒家伦理规范中父权至上的观念下,质疑他们为了金钱具控师长的行为是否忠孝。大前提限定于此,如小前提中当事人的关系符合师生关系,则他们之间的法律关系是要服从并低于他们的身份关系的。裁判的结论定要维护师生关系,并通过教化强化其重要性和合理性,为自己的结论获得更多的合理性和说服力。进而否定了郝家子弟的诉讼主张。最后,法官还考虑到了儒家伦理,决定由郝家的兄长对无知的兄弟们进行惩罚。 3、注重家庭和谐。此例详论在中庸策略下法、理、情三者如何和谐地达到结案息讼之目的。胡颖所判兄弟之讼,全文如下:邹应龙两月前曾当厅投状,以讼其兄,当职览其词,观其貌,便知其是一无理之人,书判之间已示惩戒之意。未几,其兄应祥果诉其不恭,其弟应麟又诉其不友,竟不逃当职之所料。紾兄之臂而夺之食,犹且不可,况挥肱以折其齿,执梃以叩其胫乎?且应祥尝养应龙之子为子,已不幸短命而死,则又养其女以为女矣、及笄而嫁之。为兄如此,亦不可谓之不友矣。应龙何乃不念天显,而不恭如此之甚邪?岂惟不恭而已哉,堂有慈亲,年踰六十,义既乖于同气,孝宁慰于母心,好货财,私妻子之念一炎于中,遂至不孝于母,不恭于兄,不友于弟,举天下之大恶,一朝冒为之而弗顾,若人也,真禽兽之不若矣,尚何面目以戴天履地乎!今应祥、应麟恐伤慈之怀,不欲终讼,固足以见不藏怒,不宿怨之心,但应龙罪恶不可胜诛,难尽从恕。以恩掩义者,兄弟之至情也,明刑弼教者,有司之公法也,二者不可偏废,邹应龙从轻勘一百。至若分产一节,虽曰在法,祖父母、父母在,子孙不许别籍异财,然绍熙三年三月九日户部看详,凡祖父母,父母愿为摽拨而照据者。合与行使,无出其说,以起争端。应祥兄弟一户财产,既是母亲愿为摽拨,于此项申明指挥亦白无碍,今复混而为一,固不失其为美,但应龙顽嚣之心,终不可改,今日之美意,未必不复为他日之厉阶,固不若据摽拨,各自管业,以息纷争之为愈也。此非有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