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之文言文阅读——虚词讲解.pptVIP

高考语文之文言文阅读——虚词讲解.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语文之文言文阅读——虚词讲解

* 颜色不少变;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修饰形容词、动词 * * * 五、助词 结构助词 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不能单独使用,不充当句子成分。 常见有:之、者、所、然,前三个会在之后详细梳理,故在此处略过。 然,作助词时分两种情况,一般在描述性语句中出现: 1.用在形容词后,作为词尾,“… …地” 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2010年《九疑山图记》 ) 2.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后,前有“若”“犹”“如”等词照应,可译 为“… …的样子” 桂叶比木樨叶稍大,背有直脉三道,如古圭制然。( 2009年《桂》 ) 语气助词 语气助词与句意系联紧密,可相互帮助理解。 陈述语气:也、矣、焉、耳 疑问语气:乎、与(欤)、邪(耶) 感叹语气:哉、夫 与叹词区别:叹词单独分列,而助词都要参与句中。 唉!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叹词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助词 表反问 句首语气:唯、夫、盖 唯,表示希冀语气,可译为“希望”。 夫、盖,表示引起议论、或是推测。 音节助词 音节助词,既不起结构作用,也不表示语气,只是为了音节匀称,发音和谐,没有实在意义。常于《诗经》与《楚辞》中见到,句中为多,偶有句首,或是固化在词语中。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诗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顷之:很短的时间内。 六、叹词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声音的词叫叹词。不与句中其他发生结构联系,只表示感情色彩,容易识别。 唉!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 ( 2011年《稼说送张琥》 苏轼) 七、兼词 一个字的形体兼有两个字的读音或者意义,常用的有:诸、焉、盍、叵。 诸,为“之”“于(音乌)”或“之”“乎”合音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取前一个字声母加后一个字韵母 焉,动词后,相当于“于之”之意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盍,相当于“何不”之意 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 叵,相当于“不可”之意 居心叵测。 旃,“之焉”合音词,用于叙述句末,不常见 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左传》) 第三节 虚词梳理 常见必须掌握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复音虚词 与固定句式结合 一、常见必须掌握 而 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另: 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何 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何: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乎 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