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外治方法治疗耳真菌病临床观察.docVIP

三种外治方法治疗耳真菌病临床观察.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种外治方法治疗耳真菌病临床观察

三种外治方法治疗耳真菌病临床观察[摘要] 目的:观察比较外耳道涂药(咪康唑乳膏)、艾烟熏耳和涂药艾烟熏耳结合3种外治方法治疗耳真菌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3例(88耳)真菌病患者随机分为艾熏治疗组、结合治疗组、对照治疗(常规治疗)组三组:对照组以咪康唑乳膏外耳道外用,艾熏治疗组采用艾烟熏治外耳道法,结合外治组以咪康唑乳膏外用结合艾烟熏治外耳道,三组均无全身用药。结果:分别在治疗后1个月、1年统计其治疗效果,艾熏外治法、结合外治法、常规外治法三种外治法在治疗后1个月、1年的总有效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熏外治法和结合外治法的治愈率较常规外治法高(P0.05)。结论:艾熏法治疗耳真菌病具有治疗简单、疗效巩固、治愈率高的优点,可替代常规外治法。其简、验、廉的特点适合在基层和广大农村地区应用,其治疗机制可能与艾烟具有抗菌(细菌、真菌)、杀螨、抗过敏等作用有关。 [关键词] 耳真菌病;艾烟;外治法 [中图分类号] R7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b)-035-03 耳真菌病(otomycosis)又称外耳道真菌病,是外耳道真菌感染性疾病,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等炎热潮湿地区,以外耳道瘙痒感、耳闷胀不适或耳溢液为其主要临床表现,有时易误诊为外耳道炎或化脓性中耳炎。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给条件致病真菌的感染创造了条件,该病有逐渐增多的趋势[1-3]。目前对该病的治疗相对比较单一,以抗真菌药局部应用为主,临床效果不尽满意。笔者在临床上应用艾烟熏外耳道、艾烟熏治与抗真菌药外用联合的方法治疗本病,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临床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5月~2008年3月门诊诊治的耳真菌病患者73 例(88耳)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6例,女27例;年龄18~51岁,平均35岁;病程1~60个月;34例首次门诊确诊,28例首次误诊为“外耳道炎或中耳炎”,11例首次误诊为“外耳道湿疹”;32例患者有抗生素滴耳液用药史,19例患者有耳道进水或挖耳史,22例患者无明确诱因。临床以耳内奇痒感、耳流水溢液及闷胀或堵塞感为最常见症状(83%),可伴有耳痛、耳鸣和听力下降等(33%)。电耳镜或耳内镜检查见外耳道深部有点状、丝状、簇状或绒毛状附着物,呈灰褐色、黑色、浅黄色或灰白色,有的呈痂皮状,有的呈潮湿的灰白色糊状或膜片脱落上皮堆积,其间混有稀薄的分泌物。附着物易拭去或吸除,去除后可见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糜烂、潮湿,鼓膜上皮层肿胀,部分脱落。部分患者合并外耳湿疹或中耳乳突炎。真菌涂片镜检及真菌培养全部患者耳分泌物或屑片作涂片镜检为真菌阳性。真菌培养最常见者为黑曲霉菌(64%),其次有毛霉菌、青霉菌、念珠菌、丝毛癣菌、烟曲霉菌等。 1.2 分组 将研究病例随机分为艾熏治疗组、结合治疗组和对照治疗(常规治疗)组三组。其中,艾熏治疗组26例(33耳),男17例,女9例;年龄22~48岁,平均34岁;病程2~36个月,平均16个月。结合治疗组23例(29耳),男15 例,女8例;年龄20~51岁,平均36岁;病程2~30个月,平均12个月;对照(常规治疗)组24例(26耳),男14例,女10例;年龄18~49岁,平均31岁;病程1~32个月,平均15个月。三组研究病例性别经χ2检验(χ2=0.336 2,P=0.845 3),年龄、病程等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0.37,P=0.689 9;F=0.26,P=0.770 3),临床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耳鼻喉科学》中外耳道真菌病的诊断制订[4]:①临床症状:耳道剧烈瘙痒,耳闷胀堵塞感及轻度听力下降,或伴有耳痛、耳溢液、耳鸣等;②检查:外耳道有点状、丝状、簇状或绒毛状附着物,呈灰褐色、黑色、浅黄色或灰白色,有的呈痂皮状,有的呈潮湿的灰白色糊状或膜片脱落上皮堆积,其间混有稀薄的分泌物,附着物易拭去或吸除,去除后可见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糜烂、潮湿,累及鼓膜可见鼓膜增厚、充血,并可有肉芽;③行外耳道分泌物或皮屑直接涂片找到菌丝或孢子即可确诊。 1.4 方法 在额镜或耳内镜下清洁患者外耳道,采集耳分泌物作涂片镜检和真菌培养。用温生理盐水冲洗外耳道后棉签吸净外耳道水分,常规治疗组在耳内镜或额镜下以咪康唑乳膏薄薄一层均匀涂于外耳道,1~2次/d,7 d为一疗程。艾熏治疗组治疗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患耳朝下,将艾蒿点燃后置于患耳下,艾烟柱对准外耳道,2次/d,30 min/次,7 d为一疗程。结合治疗组以咪康唑乳膏涂于外耳道,1周1次,艾烟熏外耳道2次/d。三组均连续治疗2个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