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清-唐宗海.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清 唐宗海著   叙   守方隅之见者。不能驰域外之观而好高务广。辈又往往舍近求远。趋新奇而废正道。 如陈相师许行梁武尊佛氏不已乎然。果能择善而从。则又如赵武灵王易胡服习骑射遂霸天 下。盖穷变通。久不拘于墟也。方今四海为家。五洲同轨自鸿荒以至今日天地开辟于斯为 盛举。凡三才之所有百族之所宜。上可损益乎。古今下可参酌乎。中外要使善无不备美无 不臻驾三皇而轶五帝。岂独一材一艺彰明较着于天下已耶。夫医其小焉者也。然即以医论 之五行列于洪范为调变阴阳之资十全重于周官实康济斯民之助。故自轩岐以逮仲景医法。 详明与政治声教相辅佐。晋唐以后渐失真传。宋元以来尤多纰谬。及今泰西各国通于中 土。不但机器矜能即于医学。亦诋中国为非。岂知中国宋元后医诚可訾议。若秦汉三代所 传内难仲景之书极为精确。迥非西医所及。盖西医初出未尽周详中医沿讹率多差误。不及 此时厘正医道贻害生民。不知凡几余以菲材值古今大变局时自顾一手一足毫不能扶持中 外。惟于医道尝三致意因摘灵素诸经录其要义兼中西之说解之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 衷归于一是冀五大洲万国之民咸无夭札始无歉于寸心。夫医其小焉者也。所望贤士大夫采 风观政弃短取长得推行尽利之方策长治久安之术。俾中外交泰同登熙 雍和之盛。则诚尽 美尽善矣医其小焉者也。   时大清光绪十八年岁在壬辰秋九月蜀天彭唐宗海容川叙于黄歇浦上袖海山房   例言   一唐宋以后医学多讹。西法近出详形迹而略气化得粗遗精皆失也。因集灵素诸经采其 要语分篇详注为救其失起见非好辩也识者谅之。   一每篇标题四字以别章节。知非着述体裁。然使学人先知纲目易于寻求不嫌有乖大雅 也。   一是书注释多由心得。实皆以经解经毫无杜撰间采西法或用旧说总求其是而已。   一是书期于实用与各种经古文词不同。故解义训诂无汉宋门户之分。亦无中西异同之 见。要使经旨皎然足裨实用为有益于世耳。   一中国脏腑图。皆宋元后人所绘与人身脏腑真形多不能合。故各图皆照西医绘出较旧 图实为美善。   一中国医林改错曾剖视脏腑与西医所言略同。足见中国脏腑与西人原无差别。因采其 图以为印证。   一所采西人脏腑图。非但据西人之说。实则证以内经形迹丝毫不爽以其图按求经义则 气化尤为着实。   一十二经脉奇经各穴。皆西医所不能知。因采铜人图绘出。意在发明经旨穴不尽载。 惟采有关经气者详悉注之。   一胃五窍及三焦。中西皆无其图。今特本内经之义切实绘出。揆之西人形迹亦无不 合。足见西人虽详于形迹而犹未及内经之精。   一是书方证未能详列然于审证处方之理。业经发明则权衡在我。无论中西各医书皆有 裁别不致迷眩。是医学正本清源之书也。   一是书所引内难经文未及其半。然大义微言采注已备熟。此后再读全书自能涣然冰 释。   上卷   人身阴阳   西医谓造化主。惠育群黎。所谓造化主。即天地之神也。与中国人本天地之中以生之 义。不谋而合。但语言文本。   略不同耳。兹且举天地生人之理。先注明之。天地只此阴阳。化生五运六气。人身秉 此阴阳。乃生五脏六腑。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凡人未生之前。男女媾精。而成此胎孕。即本天地水火之气而交媾也。既生之后。鼻 息呼吸。得天之阳以养气饮食五味。得天之阴以养血是未生之前。既生之后皆无不与天相 通。而所以相通之故。则以人身之阴阳实本于天地之阴阳而已。西洋化学。言人吸空中养 气而活。所谓养气。即天阳也。至于饮食五味。不知是地之阴质。虽西医书先有博物一 篇。   而未将阴阳两字分晰。究不得其主宰。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人身之阴阳互为功用。阳无阴则亡。阴无阳则脱。阴主藏精于内。而阴中之气。乃常 亟起。以应乎外。有如皮肤在外属阳。而在内之血液。必达于皮肤。以为毛为汗。气退场 门鼻为阳。而在下之水津。必出于孔窍以为津为液。此即亟起应阳之一端也。又亟与极 通。阴精生阳气如太极之动而生阳也。故曰起亟。阳者阴之卫也。有阳卫于外。而阴乃固 于中。   譬之女子之胎。内有血衣是阴也。其外先有水衣包之。水衣包血衣。此即阳卫于外。 阴乃得固之义。又如伤寒。邪入皮毛。继乃传经入里。盖因阳不卫外。是以阴不能固于其 内。此可见阴阳交互之理。   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阴 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   就人浑而论之。则在外者。皮肉筋骨皆属阳。在内者。五脏六腑皆属阴。若就人身分 而论之。则背象天覆为阳。督脉统之而太阳经全司之腹象地载为阴任脉统之而太阴经全司 之再以脏腑分论之。则五脏主藏为阴。六腑主泻为阳。夫外为阳。而有腹背之阴阳者。阳 中有阴阳也。内为阴。而有

文档评论(0)

8101453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6004414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