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ppt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

* 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 道安(约312/314~385)是东晋·前秦时高僧。他们共译出《比丘尼大戒》、《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鞞婆沙》、《婆须蜜经》、《僧伽羅剎集》、《中阿含》《增一阿含》等经论8部,凡100余卷 。 符秦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昙摩蜱与竺佛念合译的《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问世,道安在为该经写的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其论曰:? 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 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 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丁宁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 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 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 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 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 涉兹五失经三不易,译胡为秦,讵可不慎乎!正当以不闻异言,传令知会通耳…… 在道安看来,佛经翻译必须要“案本”,而何为“本”,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道安认为,翻译的目的正是因为人们不通异域之言,因而需要译者传达,使其通而晓之。由此看来,这个“本”指的是经文“大意”。然而,从道安的“五失本”的表达来看,“本”又可以说是包括了内容、形式及文体风格的。一“失”指经文形式的更改;二“失”指经文文体风格的改变;三、四、五失指经文内容的删简。可见, 道安对“本”的理解远远超出了他的同代人, 他在对翻译之“本”的阐释中不自觉地把内容、形式、风格和意义结合了起来,认为它们都是意义的组成部分。 “一失本”——直译与意译的矛盾统一。 为了传播圣人的思想,译经大师们以“信”作为译经的标准。不过,他们大多未把握住语言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和双语之间的复杂关系,认为译经之“本”指的是佛经的意义,佛经翻译应以语义的正确无误的传达为根本,与语义密不可分的语言形式未被结合起来考虑。 为了传播圣人的思想,译经大师们以“信”作为译经的标准。不过,他们大多未把握住语言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和双语之间的复杂关系,认为译经之“本”指的是佛经的意义,佛经翻译应以语义的正确无误的传达为根本,与语义密不可分的语言形式未被结合起来考虑。 支谦最早指明,“天竺言语与汉异音。名物不同,传实不易”, 译经应当“因循本旨, 不加文饰”。 支谦在理论上是同意质直原则的,但在实践上,却大部分译品“曲得圣义,辞旨文雅”。 两种语言显而易见的差别包括音、形、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在任何特定语言中都是有着内在有机联系的。但最初的易经大师们无法把握这种有机联系,而只能分别地、孤立地观察到双语之间在这些方面的不同。因此,在理论上,他们提倡“依文转写”,“尽从实录”,一句话, 提倡直译、甚至逐字译的方法。但在实践中,光靠直译(逐字译)是无法传达佛经的真义的,因此,便产生了文丽的意译,这与他们对案本的“本”的片面理解是分不开的。 道安进一步强调案本、实录。他认为,“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即颠倒胡文的语序以服从汉语表达,也必然失本,应尽量避免。他主张的译法是直译,甚至极端化为逐字译,连原文的语序都不能更改。 显然,道安认为语言形式也是翻译之本,丧失了原文形式就等于失了“本”。所以,他坚决反对支谦等人在翻译佛经时改胡言为汉意,即用意译取代音译的做法,斥此法为“巧则巧矣,惧窃成而混沌终矣。” 由于提倡逐字译,忽视了双语间存在差异的必然规律,道安的理论也难免有自相矛盾之处,他在《比丘大戒序》中写道:“于是按梵文书,唯有言倒时从顺耳。” 2. “二失本”——质直与文丽的矛盾和统一。质直和文丽的争论是贯穿中国翻译史的又一对矛盾。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丽”派的代表,译经大师鸠摩罗什在译论史上留下过非常有名的一段话:“……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他的意思是:印度文章辞句华丽,但汉译成汉语后,则失去美感,虽保存了大意,文体则相差太远。就好像把饭嚼烂了喂人,非但没味,更使人恶心。 另一方面也常常“梵文委曲,师以秦人好简,截而略之”,即不扬原文体制,变易原文;这是他在实践上追求文丽,因此常背离原文文体风格,从而偏离原文思想内容。这表明他不能完全再现西方文体,又为师秦人之简而不顾原文形式和内容统一的割裂倾向。 道安属于“质直派”,指出“胡经尚质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