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的生成机制与治理路径.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青少年犯罪的生成机制与治理路径

青少年犯罪的生成机制与治理路径 — 基于文化心理学的诠释 李 洁* [内容摘要]从文化心理学视角来看,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生成机制是重 “身”轻 “心”,“权威”与 “孝”、“功名”心态、“关系”意识等文化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我们应选择的文化心 理治理路径有:转变重 “身”轻 “心”的心理,满足青少年的精神需求;放下 “权威”思想与姿态,与青少年 平等对话;淡化 “功名”心态,激发青少年潜能;弱化传统的“关系”意识,培养青少年的公共意识。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生成机制;治理路径;文化心理学 一、引言 2013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12个省区对14~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调查结果显示,约35% 是16岁犯罪,31.2%是15岁犯罪,14周岁未成年人犯罪所占比例有所增加,达到20.11%,而在2001 年,14岁未成年人犯罪比例为12.3%。[1]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这些学者 分别从法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生物学等视角探索了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和应对策略,并在青少年 的人格、心理及行为特征,青少年与家庭关系,青少年与同辈关系,青少年与学校关系,青少年犯罪情境, 青少年犯罪与社会转型,青少年犯罪与亚文化等问题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这些研究成果的 视角单一,往往把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割裂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文化四几个层面,其中个人层面多为 青少年阶段的特殊生理、心理特点 如(性早熟、自我意识弱、法制观念淡薄等);家庭层面则是家庭环境质 量低下 如(家庭经济地位低、家庭关系紧张、教养方式偏差等);学校层面则是学校教育功能退化 (教师素 质低下、教育方式偏差等);社会层面则是不良同辈群体影响、社会转型问题、有效社会控制的缺位、法制 不健全等;[2]文化层面则是文化多元化城(乡文化、中西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文化并存的多元化 格局造成文化适应问题与犯罪动机合理化)、[3]文化世俗化如(“黄色”、“灰色”和“黑色”三色污染),以 及犯罪亚文化 一(是强烈的反社会性;二是在社会斗争中最有主动攻击的精神;三是注重拉帮结派,不注 重是非,如以游民为中心的江湖文化和当代以暴力和色情为中心的不良文化等[4])的负面影响等。显然, 由于缺少跨学科的交叉视角 (笔者以“青少年犯罪”和 “文化心理”为关键词,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 数据资源系统、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所查询的文献记录结果均为0篇),这些研究成果尚不能完全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项 目“大学生人生态度现状与转化研究”(项 目编号: CIA1101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李洁,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 张灵:《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低[1]龄化趋势》,载 《京华时报》2015年4月21日。 井世洁:《城市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实证研究— 以上海市S区为例》,载 《青少[2]年犯罪问题》2009年第5期。 张灵:《我国未成年犯罪呈低龄化趋势》,载《京华时报》2015年4月21日。 [3] 刘俊杰:《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对策》,载 群《文天地》2002年第[4]12期。 北大法律信息网 北大法宝 揭示个人、社会 家(庭、学校、社区等)和文化这三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共同作用下的青少年犯罪生成机制。 因此,本文将引人文化心理学这一跨视域交叉研究的方法,[5]尝试探索到底是何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机 制在学校、家庭和社会背后操纵着人们的思想、情感与行为,以及我们又该选择怎样的治理路径。[6] 二、青少年犯罪:生成机制 通过分析中国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基本特点发现,中国青少年犯罪的文化心理生成机制主要有如下 四个方面。 (一)重 “身”轻 “心”的结果 研究显示,青少年罪犯多数心理不健康,精神病质的指数高,如偏执、幼稚、本位主义、内省差、任性、 行为颠覆、过分敏感、易猜疑、往往偏重攻击行为等。[7]而在青少年犯罪类型中,青少年性罪错[8]案要占到 青少年犯罪案件的近六成,导致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即青少年性早熟引起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而且,据这些青少年罪犯 自述,在面对来 自学业、恋爱、人际关系等各种生活压力和困惑时,他们很少或 几乎从未及时、有效地获得过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爱与支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