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符号研究: ‘结构∕行动’交相建构中的传播巨型理论 - 国立政治大学.pdf

跨符号研究: ‘结构∕行动’交相建构中的传播巨型理论 - 国立政治大学.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跨符号研究: ‘结构∕行动’交相建构中的传播巨型理论 - 国立政治大学

‧新聞學研究‧ 第八十六期 民 95年1月 頁 1-44 研究論文 跨符號研究: 1 「結構∕行動」交相建構中的傳播巨型理論藍圖 趙雅麗* 投稿日期: 2005 年 8月 14日;通過日期: 2005 年 11月 25日。 * 作者趙雅麗為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教授, e-mail: yaly@mail.tku.edu.tw 。 ‧1 ‧ ‧新聞學研究‧ 第八十六期 民 95 年 1月 《摘要》 跨符號研究之「跨符號」一詞借自「跨文化」中的「跨 越」語義意涵,旨在由不同符號體系間「意義如何轉換?」此 一特殊命題出發,從不同符號體系間能否轉換、如何轉換的思 考過程,去認識、辯證各個符號體系的自身本質,並由此過程 「跨越」符號系統自身無法省察的認識侷限。 本文指出,由跨符號研究所建構出的「跨符號傳播模式」 包含兩個重要特質:第一是強調「結構∕行動」兩者間相互建 構的本質,第二是強調「結構∕行動」兩者間相互認識的機 制。而「跨符號傳播模式」更有兩層跨越意涵,一層藉由跨越 不同符號體系間的比較,達成對各個符號體系更深入的認識, 另一層則是強調在認識行為上,「結構∕行動」兩者相互建構 與跨越的特質。 以「跨符號傳播模式」作為傳播的思維肩架,不僅可完整 融合傳播領 域之「傳遞模式」( transmission model )與「組構 模式」( constitutive model )兩種截然不同的傳播圖像,更可 具體提供一個「後設論述」操作平台,作為傳播理論七大傳統 彼此間的對話溝通機制,從中發展出傳播巨型理論的藍圖。 關鍵詞 :後設模式、後設論述、口述影像、科學傳播、跨符號 傳播模式、傳播巨型理論 ‧2 ‧ 傳播巨型理論藍圖 壹、前言 傳播是人類意義分享的行為與結構,而符號則是一切意義活動的根 本。符號的使用雖然遍及各種意義活動,但在人類獨特的生理、心理基 礎及社會文化背景下,不同屬性符號各有其特殊活動場域,如新聞報紙 的研究常屬「言辭符號」範疇,而電影研究則較著重「視覺符號」。而 即使在多媒體媒介中,其所使用之多種不同符號也仍謹守各自既有之符 號理論原則。 這種「分門別類」、「各有定位」的符號表現,以及因而形成之對 符號的認識態度,雖然讓符號的表現在各種獨特範疇下更為豐富與專 精,卻也容易讓人掉入「慣性思考」,隔絕了不同符號行為間的聯繫與 比較,或造成對符號系統的認識侷限在對某種符號之特殊表現的刻板印 象。這種現象不僅造成傳播圖像的模糊與發散,也形成傳播學門正當性 的危機(趙雅麗,2005 )。 Craig 曾在 1999 年發表一篇名為“Communication Theories as a Field"的文章,探討傳播本質與理論內涵,發表後獲得廣泛迴響,不僅 Littlejohn (2002 )、Littlejohn 與 Foss (2005 )和 Miller (2002 )等人相 繼引用以定義傳播基礎概念或論辯傳播理論之本質,該文更獲選為年度 最佳論文獎。 整體而言,該文針對傳播理論的七大傳統 2 進行了詳細比較分析, 整理出各種傳統理論間相互牴觸、矛盾、互補的觀點。該文指出,傳統 理論過去習將傳播這個概念視為是由發送者傳送訊號給接收者的「傳遞 模式」(transmission model ),因而含有太多哲學預設缺陷。傳播的真 正圖像應是「組構模式」(constituti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