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皇明条法事类纂》所见明成弘时期“奢靡”之风
吴启琳
(复旦大学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摘要: 本文以明成化、弘治时期社会风气的转向暨“由崇俭黜奢到奢靡僭分的转向”为基调,从官
员的视角分析明成化、弘治年间这一转折时期的奢靡风气,特别考察了明代奏疏类法律文书汇编——《皇
明条法事类纂》一书所反映的成弘时期人们在服饰、器用、饮食、婚丧、享乐方式等方面奢靡的种种表现;
并认为,无论是官员对奢靡的认识,还是成弘时期奢靡之风的演变,或多或少都与钞晓鸿对明清“奢靡观
念”的界定相印证。奢靡之风适应成弘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而兴起,反过来又影响社会经济的进步,同时还
给明王朝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反映出成化、弘治时期社会转型及社会变迁。
关键词:明成化;弘治时期;“奢靡”之风;社会转型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一直以来,对于明清时期“奢靡”的社会风气,学术界颇多关注。 厦门大学钞晓鸿教
授所著《近二十年来有关明清“奢靡”之风研究述评》和《明清人的“奢靡”观念及其演
变——基于地方志的考察》① 尤其值得我们重视。此二文都为我们展示了近些年来前人在
明清“奢靡”之风研究的丰硕成果并道明了明清“奢靡”之风的研究趋向。特别是后者,
作者提出从众多地方志中“小儒”的视角去考察明清“奢靡”观念及其演变,这一思路无
疑是对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大贡献。通过对众多地方志中 “奢靡”描述的分析,钞教授对
明清时期广义上的“奢靡”观念作出了概念上的界定,② 并指出了其种种表现,进而把握
住了其对明清社会变迁的影响。明清“奢靡”之风的兴起,人们基本上都肯定始于明中后
③ ④
期, 且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和表现; 各地区的“奢靡”之风的兴起和表现也存在很大
差异。⑤ 但是,以往的研究往往倾向于明中后期至清中期这样一个长时间段的情形,即使
有对成弘时期社会风气的描述,也多是稍带提及的片言碎语,专门对成化、弘治时期“奢
① 钞晓鸿:《近二十年来有关明清“奢靡”之风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 年第 10 期;《明
清人的“奢靡”观念及其演变——基于地方志的考察》,《历史研究》,2002 年第 4 期。
② 参见钞晓鸿: 《明清人的“奢靡”观念及其演变——基于地方志的考察》,《历史研究》,2002 年第 4
期。钞文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广义的“奢靡”观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界定:一、某事项的花费超过该事项
的基本需要;二、某些不正当、不应有的消费项目与活动;三、某消费与个人(或部分人)的收入不相
称;四、消费者攀比浮夸,或某事项仪式诡异繁琐;五、从事或过多地从事工商业,追求财利;六、违
背伦理纲常与等级秩序。
③ 陈宝良认为,明代社会风俗大致以正德时期为分水岭,自正德以后,社会风俗发生一个历史转向,社会
风气从俭朴转向奢侈,从淳朴转向薄恶,最后蔓延全国。参见所著:《明代社会风俗的历史转向》,《中
州学刊》,2005 年第 2 期。根据本文的研究,笔者认为明代社会风气的转向始于成化、弘治时期。实
际上,成化、弘治、正德三个时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④ 张晓虹、郑召利:《明清时期陕西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社会风尚的嬗递》,《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
年第 3 期。
⑤ 参看赵建群:《明清福建地区奢侈性消费风尚透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
第1期;魏天辉:《论明中后期奢侈风气的地区差异》,《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11月第
13卷第6期。
1
①
靡之风”展开来研究的成果还是屈指可数, 以致我们很难对成化、弘治时期社会风气作
一个较集中的整体的考察。这无疑是一大憾事。据《明史》记载:“仁、宣之际,国势初
张,纲纪修立,淳朴未漓。至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
骄奢”,②说明成弘时期社会风气开始由明初崇俭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