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气体渗氮—氮碳共渗的若干问题讨论 孤鸿踏雪 济南汇九齿轮(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对渗氮/氮化、氮碳共渗/软氮化等一些含混不清的基本概念、术语进行了考 证和辨析,讨论了渗氮—氮碳共渗件表面脆性的形成原因、表面高硬度的形成机理及白亮层 的相结构问题,阐述了氮势、氨分解率、炉压等因素对氮化质量的影响,提出了渗氮—氮碳 共渗件的质量检验标准问题。 关键词:渗氮/氮化 氮碳共渗/软氮化 长时氮化/短时氮化 脆性 渗氢 化合物层/ 白亮层 相结构 表面硬度 退氮 0 引言 在过去的中外文献上,碳氮共渗和氮碳共渗是不加区分而混为一谈的,而在过去的一些 翻译文献中又有长时氮化(~500℃,>10h)和短时氮化(~570℃,<10h)之分,却未见 软氮化之称谓。查阅新近文献[1][4],二者均有明确定义,不是一个概念;而且,按照新近文 献的定义(或者说是一种界定),软氮化就是氮碳共渗,氮化就是渗氮,也就是说软氮化不能 称为氮化。 但作者认为,这些定义还有一些含混不清的地方。直观理解这些定义,“氮化/渗氮” 与 “软氮化/氮碳共渗”的区别应关注一下三点: ①工艺时间问题。软氮化的时间较短,有的3~5h,1~4h,还有5~7h的等; ②渗入元素问题。凡是同时渗入C和N、且以渗氮为主的,应为氮碳共渗即软氮化,而 单纯渗入N的则应为渗氮或称为氮化; ③工艺温度有所不同。 1 基本概念的考证和辨析 众所周知:现在无论是短时渗氮还是长时渗氮,使用纯氨渗氮的已经不多,而添加弱渗 碳剂(如CO、CHOH、甲酰胺、尿素等)的“共渗”,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那2 3 么,仅仅从上述三点来理解这些定义和术语是远远不够的。起码,它就无法界定这样一个问 题,即:采用NH+CHOH做渗剂,以510℃×10h+560℃×10h+520℃×10h为设计工艺,那3 3 么它属于“渗氮/氮化”还是“氮碳共渗/软氮化”? 其实,从现有文献的定义上看:“渗氮/氮化”与“氮碳共渗/软氮化”的主要区别有以下 几个关键点: ①从工艺时间上看,前者多用于时间大于10h的情况,而后者多用于3~5h的情况; ②从渗层深度看,前者的深度也应远大于后者,前者多用于层深大于0.50mm的工件; ③从工艺温度看,前者一般多在较低温度(如480~520℃)下进行,而后者多在570℃ 左右进行; ④从使用的渗剂及渗入元素上看,对普通气体氮化而言,前者多采用纯氨施渗,使工件 表面渗入单一的氮原子,而后者则使用的渗剂以氨为主,另添加弱的渗碳剂,渗入元素也是 以氮原子为主,同时渗入少许碳原子; ⑤从应用范围上看,前者主要用于氮化专用钢(如38CrMoAlA、38CrAlA、38CrWVAl等), 而后者广泛用于低碳钢、低碳低合金结构钢、中碳钢、中碳低合金结构钢、高碳钢、工具钢、 模具钢等。 据了解,1923年德国克虏伯公司首先发明了气体渗氮。以氨为介质的气体渗氮,在零件 表面形成ε及γ′相组成的化合物层,这种化合物层有脆性,在冲击载荷作用下,容易剥落。 后来出现了盐浴渗氮和盐浴氮碳共渗。为了解决盐浴氮化的公害问题;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 发展了各种介质的气体氮碳共渗(技术),如:1970年美国Ipsen公司提出的氨气加吸热式 气氛(RX)的氮碳共渗(称之为Nitemper法);1973年德国Aichelin公司发明了氨气加二 氧化碳的氮碳共渗工艺(称为Nitroc法)等等。 由此看来,所有的氮碳共渗工艺(技术)都是由最初的气体渗氮工艺衍生而来的,由渗 氮衍生而来的工艺方法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庞杂的“工艺族”,后来发展起来的分段法还可以将 渗氮与氮碳共渗或其它元素共渗组合起来应用。例如,在同一温度下,前一段渗氮,末尾进 行氮碳共渗,也可先进行氧氮化,再转入渗氮;还有先在590℃以上渗氮,然后转入570℃进 行氮碳共渗等等。这就不难解释我们的GB/T11354—2005为什么将“渗氮”与“氮碳共渗” 糅合在一个标准里了。 由此看来,“渗氮/氮化”与“氮碳共渗软氮化”是血脉相连的,二者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越来越多的氮化产品涌入国门,但由于中西语言的不同, 再加上翻译过程产生的偏差,使不少国内企业的技术人员对那些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概念 和术语感到迷惘。作者每每接到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