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株高类型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转运特征(摘要).pdfVIP

不同株高类型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转运特征(摘要).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同株高类型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转运特征(摘要)

综 合信 一lt(全 国第十 五 届水稻 优质 高 产理论 与技 术研 讨会 信 电集锦 ) 中 闼 米 2013,19(4):154 不同时期肥料的吸收均为穗茎和叶鞘叶根。虽然基肥和穗肥的氮素在植株中积累高于分蘖肥,但分蘖氮肥分配到穗部的比 例却是最高的,分蘖肥利用率最高。当土壤含水量低至土壤饱和含水量的65%~70%时,肥料氮在茎、叶中分配显著增加,而在穗 部的积累显著降低。土壤水分含量对免耕水稻根吸收氮肥影响不大。 土壤水分含量对免耕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摘要) 杨彩玲 -徐世宏z 刘立龙 -黄 敏 郑土英 韦善清 张 玉 邓国富3 江立庚 (,广西大学农学院,南宁530004;z广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南宁530022; 广西农业科学院,南宁 530007;第一作者:yclmail2005@sina.tom;通讯作者:iiang@gxu.edu.cn) 既能减少用水量又不影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在水稻生产中仍然是一个主要挑战,尤其在免耕水稻上研究较少。于2010 年早季和2011年早季,以吉优 716为试验材料 ,桶栽条件下利用 N示踪技术研究了3种水分条件下 (WIO0:水稻全生育期保 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95%~100%;W85:水稻全生育期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85%;W70:水稻全生育期保持田间最大持 水量的65%~70%)免耕水稻不同时期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较高土壤水分含量(85%至 100%饱和含水 量)时,土壤水分对免耕水稻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以及各时期氮肥吸收均没有产生明显影响,因此,对免耕水稻产量的影响较 小。但是,当土壤水分含量降低至70%以下时,免耕水稻的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以及各时期氮肥吸收量均显著下降,产量也随 之显著下降。免耕水稻在不同土壤水分含量条件下植株对氮素的积累主要受肥料中氮的影响,WIO0和 W85对免耕水稻各时期 氮肥吸收差异不显著;而W70显著制约了植株对肥料中氮素的吸收,同时使肥料中氮素的损失增加,其中W70对基肥和分蘖 肥的吸收影响较大。所以,节水栽培要注意适度,W85节水效果最佳。另外,不同时期肥料吸收特点有所不同,穗肥的吸收率明显 高于基肥和分蘖肥。 不同株高类型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转运特征(摘要) 潘俊峰 1,3 崔克辉0 黄见 良: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州 510640;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长江中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0;,广东省水稻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0; 第一作者:iunfeng401@163.com;通讯作者 ,E~mail:cuikehui@mail.hzau.edu.cn) 株高、抽穗前茎鞘中储藏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对产量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源于珍汕 97x明恢 63的重组 自交系 125个家系为材料 ,探讨株高、茎鞘NSC积累与转运及其与收获指数和产量形成的关系。对成熟期株高进行聚类,125个 家系分为A、B、C、D、E、F六种类型(A到F类平均株高分别为88.7、93.8、99.0、106.3、114.9、121.8cm)。千粒重、每m 的颖花数、 叶面积指数、抽穗期倒一节小维管束数、穗颈直径均随着株高的增加而增大。随株高的增加结实率逐渐降低 ,A类家系的结实率 要比F类高 12%(P0.O1)。收获指数也随着株高的增加而降低,并且两者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2=0.97);株高与产量呈二次曲线 变化,株高在 115cm时,产量达最高值。茎鞘NSC积累方面,抽穗期茎鞘NSC积累量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R:0.96),与株 高最小的A类家系相比,株高最高的F类家系抽穗期茎鞘NSC累积量比A类家系高50%;然而 ,成熟期茎鞘 NSC残留量随株 高的增加而增加,F类家系是A类家系的1.8倍。NSC转运方面,随着株高增加,茎鞘NSC的表观转运率(AR )降低,呈现开口 向下的二次抛物线变化趋势,即植株越高AR 降低的幅度越大 ,当株高从80cm增加至90cm,AR 降低 l%,若株高从 110 cm增加至 120cm时,AR 降低幅度达 11%;茎鞘NSC对产量的表观贡献率 (AC )在不同株高类型家系间存在显著差异 ,随 着株高增加Ac 降低;不同株高类型间茎鞘NSC的表观转运量无显著差异。笔者的前期研究结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ello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