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师道.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的师道

中國的師道   尊師重道是中國傳統的教育精神。教師之受人尊敬,乃是由於做教師的人,大都有一種崇高的理想與獨特的虱格,足以為人效法,為世表率。換言之,做教師的人,必須能善盡其為師之「道」,即所謂「師道」。韓愈說:「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禮記學記篇說:「師嚴然後道尊。」可見尊師即所以重道;如果「師」而無「道」,那就根本喪失了為師的條件而不配受人尊敬了。   教師所負的責任,至為重大;做教師的人,必須具備做教師所應有的充分條件和深厚修養。周禮地官司徒序中,鄭玄註師氏說:「師,教人以道者之稱也。」禮記文王世子篇說:「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學記篇說:「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又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荀子說:「四海之內若一家,通達之屬,莫不服從,夫是謂之人師。」韓詩外傳說:「智如泉源,行可以為儀表者,人之師也。」楊雄法言學行篇說:「師者,人之模範也。」韓愈「師說」中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由此可見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如何治事接物,更要教學生如何立身濟世,必須兼具古人所謂「經師」「人師」的條件,始克善盡教師的職責。一位教師能做到中庸上所說:「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的境地,才能稱為一位最優良的教師,足見為師之不易。所以孟子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中國古來所謂「師道」,就字義而言,可以說就是做教師的道理。朱熹解釋中庸「率性之謂道」的「道」字說:「道,猶路也。」又說:「道者,日用事物當行之理。」因此,所謂師道,亦即教師應走的道路,或教師當行的道理。在中國教育史上,大家都承認創立「師道」的,乃是被尊為至聖先師的孔子。孔子以後,能弘揚師道的,自當首推孟子。孔孟以降,至於唐之韓愈,宋之朱熹,明之王陽明等,幾乎每一代大儒,也同時就是一代大師。而歷代大儒在教育方面,所懷抱的理想和樹立的風範,也就形成了中國數千年傳統的師道。至聖先師孔子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也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典型教師。我們要了解中國傳統的師道,必須先認識中國教育的基本精神,而中國教育的基本精神,自然應以孔子的教育思想學說為中心。   論語一書,據漢書藝文志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言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所以論語是記載孔子言行最真切的一部書,孔子的教育思想學說,以及他當時教學的精神和風範,都可以從這一部書裏很明白的看出來。而孔子在教育方面所表現的崇高人格與偉人精神,便樹立了幾千年來師道的傳統,成為教師應遵守的典範。為便於研究起見,我願就個人淺見所及,將所謂師道的主要內容,歸納為以下幾點,加以說明:   一、仁愛為本:論語一書,對於「仁」的討論計有五十八章之多,「仁」字出現凡百有五次,可見孔子及其門弟子對「仁」的重視。綜觀論語中對「仁」的討論,我們可以說「仁」是孔子人生哲學的核心。他認為人生的究竟在於求「仁」,以「仁」為人格的最高表現,而「仁」之具體實踐即教育之最後目的。所以他說:「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述而)「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並勉勵他的學生要「當仁,不讓於師。」(衛靈公)所謂「仁」,簡單的說,就是人的本性,也就是愛人之心,為人心所固有、所同有。孔子說:「仁者,人也。」(中庸)孟子說:「仁,人心也」(孟子告子篇)又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孫丑篇)論語上說:『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孟子亦云:「仁者愛人。」(孟子離寠篇)韓愈更明白地說:「博愛之謂仁」。(原道)可見「仁」就是人人所固有和所同有的一顆「愛人之心」。所以「仁愛」兩字,經常是被連用在一起的。一個有仁心的人,其表現於社會方面者必為博愛,而以服務社會、造福人群為人生的目的。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宏願,就是一種最好的憧憬;其表現於個人方面者必為樂觀奮鬥的精神,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生活態度,就是這種精神的最好寫照。我們如何才能使日常行事合乎「仁」呢?孔子認為要分兩方面去做:消極方面,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大學上所說的「絜矩之道」;積極方面,要做到「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所以當仲弓問仁時,他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當子貢問仁時,他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可見一個人的行事,倘能處處從推己及人著想,便自然可以做到合乎「仁」了。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己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