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德培育及其启示.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及其启示   摘 要: 德治是中国古代主流的治国模式,留下了十分丰富的官德培育思想。中国古代官德培育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忠”、“仁”、“公”、“廉”、“勤”、“信”、“慎”和“畏”八种规范,其实施途径为教育明德、制度立德和修身养德。中国古代官德培育思想对新时期干部的官德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这就是个体应强化道德自律,社会应创新教育模式,国家应完善制度建设 关键词: 官德教育; 实施路径; 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 B822.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ki.sxsx.2016.04.014 德治是中国古代主流的治国模式,相比较同时期其他国家而言,中国古代社会的德治是一种较为成功的治国模式。历代社会在官德培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智慧,今天,我们很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与探索,从中得到有益借鉴 一、中国古代官德培育的内容概述 中国古代究竟要培育官员什么样的道德品质?虽然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的规定,但综合起来,无外乎以下八种规范:一是忠。在古代政治生活中,“忠”既指忠于国君、忠于皇上,也指忠于国家、忠于民族。二是仁。孔子开创了儒家的仁学,“仁”被视为“众善之源,百行之本”,作为官员的“仁”,就是以仁爱之心施仁政,行王道,以德服人,以仁义治天下。三是公。就是“公平”、“公正”、“正义”,政治的本质、政治的核心就是公平公正,因此,古代社会非常看重官员具有公平公正的品质。朱熹就曾说:“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司马光也说:“为政之道,莫若至公。”四是廉。廉就是廉洁、清廉。汉代的班固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如果作为官吏不廉洁不公平的话,那么这个国家治理就会出现问题。范仲淹也说“天下官吏不廉则曲法”,所以古代社会很注重培养官员廉洁的品质。[1]五是勤。就是勤政,古代社会非常看重官员的勤政品质。宋朝吕氏当官三字:曰清、曰慎、曰勤,称职在勤。汪辉祖也说,“清、慎、勤”三者,应以“勤”为本。六是信。即诚信,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历来注重诚信为官,宋朝的程颐、程颢在《二程集》就说,“欲当大任,须是笃实”,想要担当重任,必须诚实、诚信、淳厚之人,而不是虚伪之人。没有诚信,就将失去做人做事的根本。七是慎。就是谨慎、慎重,古代官德强调八方面的慎:慎独、慎欲、慎微、慎权、慎友、慎嗜、慎言、慎终。[2]八是畏。就是官员心里要有所畏惧,明朝方孝孺就说过,凡是知道畏惧的人,必定言行谨慎,为人端正,说话、做事有分寸,即使偶尔有些出格的地方,也不会出现大的过失。上述八种规定其实质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官员加强个人修养,提高道德自律 二、中国古代官德培育的实施路径 中国古代社会通过漫长的探索,可以说是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官德培育实施系统,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教育明德 1.学校教育的浸润。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分官学与私学两种。公元前124年,汉武帝立太学为全国最高学府,设立五经博士传授儒家经典,其后又下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建立地方官办学校系统。无论是最高学府还是地方学校,学子们在官学接受的都是正统教育,这里传授的都是“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和经义。而中国古代私学早在春秋时期就很繁荣,此后一直蓬勃发展,成为与官学相对平行的独立系统。而私学尤其重视学子的道德培养,儒家的纲常伦理通过其独特的教育形式和有效的教育方法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学子道德品质的完善和提高始终是其教育成果的检验标准。由此可见,古代学子入仕前无论在官学还是私学,都是长时间接受儒学纲常伦理的浸润,为其官德的养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家庭教育的熏陶。中国古代的宗族家长为了子弟能顺利入仕、安全做官,做好官,做清官,光耀门庭,都非常重视家庭道德教育。古代家庭道德教育主要集中体现为通过家训来规范子女的言行举止与道德品行。古代家训是长辈对子孙后代的教诲和训示,也包括兄妹、夫妻之间的嘱咐、勉励,可以称之为家规、家范、家法、庭训和庭诰等。古代家训既有温和的正面引导,也有严厉的负面惩罚。比如包拯在病危时,就留下一条“教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种集家长的威望和骨肉亲情为一体的教育方式对古代官员道德品行的培育效果通常是较为明显而持久的 3. 官箴书的教导。什么是官箴书?就是名臣大儒或久入官场的人基于自己从政的切身体会与经验,或基于对治乱兴衰的透彻观察和深入研究,总结出为官者所应具备的官德和为官之道。官箴书对官员入仕后如何审理公务、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执法、应该具备怎样的官德,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所以官箴书在中国古代是为官者的必读书籍。从现在来看影响比较大的官箴书有这么几本,现在很多的警言名句都是出自这些书,一本书是宋代吕本中的《官箴》,这本书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