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十七讲(传习录).doc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心学十七讲(传习录)

自序 大约是2009年,应朋友之邀,在他的QQ群里与群友分享王阳明的《传习录》。现代人按照西方的划分方法,往往把阳明先生定位为“哲学家”,然而在我看来,阳明先生的哲学,并不如西方那样是空想出来的,而是完全来源于实证,正所谓“一切从心中流出”,他的学说则是可以用实践加以验证的,而不是哲学那样只能用逻辑推理的。《传习录》则是先生给学生们讲课时的一些记录,都是一些在特定场景下针对特定对象讲的话,旨在消除其人在实践上的障碍,并无立言立说之意,故此,这部语录实在无法可讲——讲则与先生随机逗教相悖,然而如果不讲,先生之学又无法宏扬,是故藉友人相邀之机,逞鄙薄之智,于先生之无说强立其说,旨在抛陋劣之砖,引稀世之璧,以期本心之光辉耀世间。 ——徐鸿源 于北京 一 ?? 本来心学没什么可讲的,按先生说法,你我的这一片心,就是具足一切良知,包含一切天理。既然是这样,那实在是没什么可说的。大家谁也没离开过,谁也没丢掉过,何必再多说呢?只要承担了此心,顺了此本然的天理,自然就得了先生的精髓。 虽然本来没什么可说的,但是先生为了解决他门人的疑惑,也对症下药地说了不少话,门人集成传习录三卷,虽然没有哪句话专门阐明心学宗旨,也并没有哪句话脱离了宗旨,后人只需要通过阅读,找到自己的病症,同时看清楚先生的药方,服药即可。 我下面就开始说说我的心得。 先从先生临终的四句话说起。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意思很直白,不需要解释。但是这里面涉及到传习录中一些常用的名词,我今天就先把这些整理一下,以供大家参考。 这六个,我分别说说自己的理解: 心——本体 人欲——心动、染污 良知——功用 存天理去人欲——格物 知行合一 为己之心 这六个,我分别说说自己的理解 心、天理,这两个词是本质是一回事,只是阐述角度不同分别安立的名字。它们都指本体,不属善恶,无善念恶念,也不分别善恶。意即是念,本体之心,在没有染污的情况下,动念即合天理,即是无善无恶,或者相对于染污的人欲来说,叫作纯善 。如果有了染污,就会有善念恶念,也会分别善恶,这叫妄想动,也叫人欲动,这时候的善与恶都是相对的,是染污 的结果,或者说是人欲的结果。这时候的善恶,相对于纯善,都是恶的。 人欲,由于人们不知道自己的本心拥有全部的天理、包藏一切,所以就向外寻找属于自己的宝藏,心量大的人,找到 一个国家当成自己的宝藏,心量小的人找到一个身体当成自己的全部宝藏。然后就处处维护这些东西,并且积累了大 量维护这些“宝藏”的理论和方法,这就是人欲之私。向外寻找“属于自己的宝藏”,这是根本找不到的,是一种误会。是自己的宝藏就不会在外面,在外面的怎么可能是自己的宝藏呢?人欲之私的根源在于不了解自心,不知道自己做的这一切都是拿了自家 的一点微不足道的小财产当成全部——取一浮沤目为全潮,因为这种状态是完全不符合真实的,所以又叫作妄念。如果知道妄在何处,知道过在何处,人欲之私自然也就站不住脚了。这就好比说你知道整个公司都你自己的,难道你会 整天思考该如何占这个公司的便宜吗?肯定不会,你会努力让它运作好。 良知,是以本心的功用。人欲之心由于染污的存在,念念都是背离本心的,因此其本身就是恶,就如同近视眼的眼镜 被染上色,那是根本没办法分辨物体颜色的,也就是说人欲之心根本没有办法区分善恶。而良知则是毫无污染的本体 功用,就像是根本没有戴眼镜的眼睛一样,不但能分辨出外界物体的颜色,也能分辨出有色眼镜的颜色,也能知道透 过有色眼镜会看到什么颜色。也就是说,本体无污染的功用,由于本身的纯净,能够了解真实的世界,也能识破人欲 的染污,同时也很明确地了解人欲所强分的善恶。这就是知善知恶的良知。就像镜子一样。这个良知是我们本心的功能,不是另外学习得来的。不能说找到了良知。我们体会不到良知的妙用,只是因为本心的功能被障蔽住了。是被人欲障蔽了。就像镜子蒙上灰尘一样,再也现不出光亮了。怎么才能让镜子光亮起来?当然是除尘。不过这只是为了说明问题权且采用的说法,事实上这人欲之私恰恰也是本心的功用,只是掺杂了一些东西——妄见,有了这东西,本心的功用体现出来就叫人欲。所以权且把它说成尘。这如同晴天里,阳光照在暗室,会看到尘在光线中飞扬。尘的飞扬何曾妨碍了光明透达?且能看到此尘的飞扬又恰好是光明透达的结果。人欲,恰如此飞尘,不但不曾妨碍本心一丝一毫,反是本心的光明所在。为了让人超越飞尘见到阳光,古人提出个存天理去人欲,只是为治病而已。 存天理去人欲,天理是我们心中本有的,所谓“存”,只是个说法,不应该看成是保存天理,而应该看成是保存符合 天理的行为,但是这也只是

文档评论(0)

feixi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