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移情”概念的研究综述.doc
关于“移情”概念的研究综述
摘 要: “移情”概念最初出现在美学领域里,心理学家们随后将“移情”引入了心理学领域,并在随后的数十年里,围绕“移情”展开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作者从“移情”概念的发展脉络出发,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于移情相关研究的基本状况,对现有的关于“移情”概念研究的文献资料做了简单梳理和评述,发现美学和心理学领域里的“移情”概念其实是相通的。
关键词: “移情” 概念 研究
“移情”,最初是出现在美学中的一个概念;随着移情理论的不断发展日趋完善,心理学家们把它引入了心理学领域,并围绕它展开了大量的相关研究。
一、“移情”的美学渊源
关于“移情”的研究根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德国。作为德国浪漫主义的先驱和德国启蒙主义的代表人物,哲学家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1744―1803)在与当时盛行的形式主义美学的论战过程中,提出了审美移情理论的最初萌芽。赫尔德认为,一切美都是在艺术对象和自然对象中内在生命和人格的表现①。十九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和美学家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hner,1801―1887)提出了一种重视心灵感觉经验的分析,从经验上升为理论的“自下而上”的美学研究方法,这种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迥异的、从心理学的感觉经验作为出发点研究美学的方法,逐渐成为西方美学研究的主流。
“移情说”作为西方近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审美心理学流派之一,也是心理学的美学派别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理论,它的先驱者是德国美学家洛兹和费舍尔父子。
随后的德国美学家弗里德里希?费舍尔(Friedrich Visher,1807―1887)通常被认为是德国观念美学向心理学美学过渡的关键人物,他在《批评论丛》及《论象征》中,把移情作用称为“审美的象征作用”,说这种作用就是“人把他自己外射到或感入到自然界事物里去”,从而造成“对象的人化”②。他最早明确而系统地对审美移情理论进行了阐述。
而第一次提出“移情”或“移情作用”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严密的心理学论证的,是老费舍尔之子罗伯特?费舍尔(Robert Vischer,1847―1933)。1873年,他在自己撰写的论文《论视觉的形式感情》中,把父亲提出的“审美的象征作用”改造成了一个新的概念“Einfühlung”――由“Ein”和“fühlung”这两个词根组成,指的是“把感情渗进里面去”的意思――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移情”或“移情作用”。由此可见,费舍尔父子已为“移情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移情就是人在体察和了解对象(可以是人或物)时,把自己的生命和情感外射到对象之中,并为这个对象所感染,使人感到和对象交融合一的现象③。不管是在西方美学史,还是在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进程中,都有理论家、艺术家已经提及。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当艺术家凝神构想,激情澎湃,想象异常活跃的时候,他自己也就往往不由自主地寄情于物。
二、“移情”在心理学中的发展
真正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移情做出全面、系统阐述的,是德国心理学家和美学家立普斯(Lipps),他通常被公认是移情说的代表人物。在立普斯看来,只有通过“Einfuhlung”,人们才能够理解他人,并对他人做出一系列的反应。在他看来,“物”、“自我”和“他者的自我”这三部分构成了认识领域。我们依靠感性的外部知觉来理解“物”,通过内部的知觉来理解“自我”;而一旦我们想要理解“他者的自我”,“移情”是必要的途径。从这个层面出发,利普斯把“移情”也称作“自我客观化”(黑田实郎,1985)④。
同时,立普斯还把“移情”界定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情绪、情感表现出的一种先天的、不由自主的同型(isomorphic)反应。他认为,这个过程包含了两个明显的步骤,这两个步骤是以快速系列的方式发挥作用的。观察者首先自动地模仿并且他自己的面部表情、声音和姿势同时发生变化,而在另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声音和姿势上只有最微小的变化,利普斯称之为“客观的动作模拟状态”;然后,由此而引起的观察者面部、声音和姿势方面的肌肉组织的变化引起了传入反馈,这种反馈在观察者身上产生与受害者的情感相匹配的感受。霍夫曼将这两个步骤称为“模仿”和“反馈”③。
随后的1909年,英国心理学家铁钦纳(Titehener,1867―1927)在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实验心理学》一书中,创造了一个英文新词“Empathy”,用以替代“Einfuhlung”;在该书中,“Empathy”被描述为“把客体人性化的一个进程,感觉我们自己进入到其它物体内部的过程”⑥,这一界定方式强调“反应―投射”和对其他人情感的知觉。
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余秋雨《文化苦旅》中传统文人形象解析.doc
- 佛坪旅游纪念品调查分析.doc
- 佛堂古镇文化的传承和发展.doc
- 佛山历史文化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doc
- 佛罗伦萨访大卫.doc
-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应用的探讨.doc
- 作为收编的亚文化.doc
- 作为诗人,我们不能缺席.doc
- 作品里的作品.doc
- 作家,歇歇吧.doc
- 2023年度华为认证题库试题带答案详解(预热题).docx
- 2023年度华为认证通关题库含答案详解.docx
- 2023年度华为认证自我提分评估及完整答案详解(必刷).docx
- 2023年度华为认证试卷附参考答案详解【培优A卷】.docx
- 2023年度华为认证考前冲刺试卷附完整答案详解【历年真题】.docx
- 2023年度华为认证过关检测试卷带答案详解(能力提升).docx
- 2023年度华为认证高频难、易错点题及答案详解(基础+提升).docx
- 2023年度华为认证考前冲刺试卷含答案详解(突破训练).docx
- 2023年度国家电网招聘考试考试综合练习附完整答案详解【历年真题】.docx
- 2023年度国家电网招聘考试题库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B卷).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