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1第2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试卷.doc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1第2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试卷.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1 第2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注释) A.中央集权加强的必然要求 B.资本主义萌芽的必然结果 C.对外贸易和商业活动的推动 D.白银矿藏资源的大量开采 【解析】 2、“广陵有贾人,以柏木造床,凡什器百余事,制作甚精,其费已二十万,载之建康,卖以求利。” 这一经营活动具有的特征是 A.专业化生产 B.交易场所固定 C.产销合一 D.制漆技艺高超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材料中记载:有个广陵的商人,用柏木制作床,还作了一百多件器具,作得十分精巧,已花去了二十 万本钱。他把这些家具运到建康,打算卖了挣钱。据此可判断这一经营活动是私营手工业,材料体现出私营手工业者对生产与销售两个环节重视产销合一 3、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唐宋时期,政府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相反,把手工业者和商人纳人国家专卖制度中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国家只在批发环节上控制商品经营;明清时期,国家对盐实行专卖,其他商品都可以自由经营。材料反映出(  ) A.政府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政策 B.政府对工商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 C民间贸易完全突破了官府的限制 D.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管理 【答案】B 【解析】题目提供了西汉、唐朝和明清三个时期政府在商业方面的相关政策,通过这些政策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存在一个动态变化,即:在严格控制商业活动的同时政策逐渐放宽。那么,在各个选项中,能够反映历史动态变化、政府控制和政策放宽两方面特征的,只有B项。 4、漆侠在《宋代经济史》中认为:宋朝商品流动有两种形式,一是农副产品的“求心”运动(即粮食、布帛等来自农村的产品通过市镇向城市集中),二是手工业产品的“辐射”运动(即手工业产品在某一产地大批量生产后由商人运往各地经销),由此反映当时(  ) A.农村与城市联系日益紧密 B.农副产品不断向城市集中 C.手工业产品开始行销各地 D.自然经济形态已走向解体 【答案】A 【解析】 5、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佛山镇的铁锅不仅远销吴越荆楚,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县炉头镇的铁器品“大江南北咸仰赖”。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商业发展促进商业市镇兴起 B.商品流通突破狭隘地方市场 C.全国手工业的发展相对平衡 D.海禁政策松动海外贸易发达 【答案】B 【解析】 6、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从经济方面讲,宋朝面临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显著的进步。下列文字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可作其依据的是(  ) B.“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D.“万历盛时,资本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 【答案】B 【解析】“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一句出自战国策,描述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农业生产的情况,故A项错误;“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说明这一时期店铺林立,市坊界限已打破,符合北宋商业发展的表现,故B项正确;“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说明此时已出现雇佣关系,应当是在明朝,故C项错误;“万历盛时,资本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中“万历”是明朝皇帝年号,故D项错误。 7、江南某城市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贩卖各色棉布、丝绸、青花瓷、胡椒、菸草等货品的街铺。人们买卖时,大额交易使用银两,小额交易使用铜钱。上述情景最可能出现于(  )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在各个朝代发展的情况,棉布成为民众的衣料在明朝,青花瓷产生于元代,胡椒传入中国在汉代,白银成为通用货币在明代,可判断同时出现题干材料中提及的历史事物,最可能的朝代为明代,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 8、有学者谈到十六、十七世纪的台湾地位,认为:政治易主,东亚贸易的架构也重回十六世纪中期的传统秩序。中国北方贸易,从宁波、南京前往日本;南方贸易,则从厦门、广州前往东南亚,台湾再次被置于东亚贸易的主要路线之外。从以上的论述可以推出(  ) C.台湾地位自此变成大清帝国的边陲 D.台湾取代琉球成为朝贡贸易的关键 【答案】C 【解析】本题需首先明确,材料所提到的“政治易主”,指的是16、17世纪荷兰对台湾的侵略,再结合材料中提到的台湾在清政府对外贸易中地位的降低,可知:台湾未能保有东亚航线和贸易的优势,故A项错误;台湾和大陆共同建立朝贡贸易体系,不符合材料,故B项错误;台湾贸易地位下降,自此

文档评论(0)

5029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