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明清山东历任巡抚考略论文
另外,一些政治制度史方面的著作也论及督抚。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1981 年版)一书,对督抚制度作了简要介绍。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紫
禁城出版社 1988 年第 1 版)一书,较为详细的介绍了督抚制度的建制、沿革、督抚职掌、
督抚衙门及督抚所辖的绿营军。李治安主编的《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南开
大学出版社 1995 年出版)一书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出发研究督抚。白纲主编的《中国政
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1996 年出版)一书,在明代卷和清代卷对督抚制度的沿革、机
构、职权等作了扼要概述。
个例考察方面,余同元的《嘉靖时期的山东吏治与巡抚洪芳洲的吏治举措》(烟台师
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 1997 年第3 期)一文就嘉靖时期明代山东巡抚洪芳洲在山东整顿吏治
的一些举措的制定和实施,探讨了其吏治思想及其举措给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张立胜的《丁
宝桢治理山东述论》(《哈尔滨学院学报》第30 卷 第 6 期2009 年6 月)一文阐述了丁宝
桢在担任山东巡抚十年间,协助曾国藩和李鸿章镇压捻军; 智斩安得海;治理水患。汪志
国的《论周馥对山东黄河的治理》(《海河水利》2003 年第4 期)以周馥为个案,以其奉命
考察研究黄河水性,制定详尽的治水方案,,从而使得山东黄河大堤防洪御险能力大大增
强,保护百姓之利益为实例,研究其治黄思想,对今天治理黄河仍有借鉴价值。
区域性群体研究方面,蒋祖缘的《明代广东巡抚与两广总督的设置及其历史地位》(载
《广东社会科学》1999 年第二期)一文介绍了明代两广总督的设置及其历史作用,杨海燕,
熊冰玉《清代浙江巡抚设置及职掌探微》(《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 年6 月第3 期)一文
从浙江巡抚的设置与职掌等几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有关山东巡抚研究的论文,有关山东巡抚研究的论文,有刘秋增、王耀生的《明清时
期山东巡抚群体研究》(《中国地方志》2007 年第9 期)一文,简单介绍了山东巡抚一职的
设置与职权、巡抚的任命制度特点,从经济建设、社会管理、文教建设三个方面简要分析
了明清时期山东巡抚治理地方的情况;赵红、曹鲁超《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山东海防》
(《齐鲁学刊》2007 年第 1 期)一文,考察了道光年间山东巡抚托浑布部署山东海防的措
施,分析其海防措施的作用与局限性,揭示清朝传统海防已经完全不适应近代战争的需要;
杨光《“巨野教案”中的山东巡抚李秉衡》(《山东大学学报》1998 年第 1 期)一文,对光
绪朝山东巡抚李秉衡在“巨野教案”中的表现与作用做了初步探讨;高峰刚《山东巡抚袁
世凯》(《春秋》1998 年第1 期)一文介绍了清末袁世凯任山东巡抚期间的镇压义和团和实
施的一些“新政”措施。张立胜的《近代山东巡抚的群体构成探析》(《德 州 学 院 学 报》
第 25 卷第 5 期 2009 年 10 月)一文,对从 1840- 1911 年间, 被朝廷任命的山东巡抚
约 32 任进行概述。通过对近代山东巡抚群体任职的基本状况进行数字统计,暨任职人次、
出身、 旗汉比例、 籍贯、 任职背景、 到任年龄、 在任时间、 任职频率与离职原因等
的分析, 以期揭示山东巡抚群体构成的一般情形及其特点, 为今后的人事制度改革提供
了一定的借鉴作用。王彬《试论明中后期山东驿递的破坏与巡抚洪芳洲的整顿举措》(《菏
泽师专学报》2003 年2 月)以明代中后期山东驿递的破坏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巡抚洪芳
洲应对措施。李娟的 《山东巡抚阎敬铭》一文详细介绍了阎敬铭在山东治省理政的具体情
况。刘秋增、王耀生的《明清时期山东巡抚群体研究》(《中国地方志》2007 年第9 期)从
整体上对山东巡抚的共性及个性做了概括性的论述。
综上所述,史学界目前对于巡抚制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收的成果,从不同侧面对明
清时期巡抚制度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明清时期巡抚对地方的社会治理也做
了针对性的论述,但对于明清时期山东巡抚群体性研究并不多见,有的是以个案为切入点
进行论述,没有群体的代表性;有的只是从整体上进行浮光掠影的研究,缺乏个体针对性。
本文拟通过对明清时期山东历任巡抚的考略,结合山东地方志,通过对明清山东巡抚
的籍贯、出身、任期、升迁、职掌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述,将群体性与个性相结合,进而总
3
结出山东巡抚的地域性特点。着重探究历任巡抚在任期间对山东政治,经济,文化,军事
及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的贡献,揭示其治省理政的历史规律。
一、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