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闽剧的传承与发展.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闽剧的传承与发展.doc

浅论闽剧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闽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和内涵,是闽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 是福州方言的活化石,是传递乡音、乡情、乡恋的一个重要艺术媒体,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娱乐形式的多样化,闽剧艺术日趋边缘化,前景不容乐观。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我们要群策群力,以改革促发展,推动闽剧艺术繁荣复兴。   【关键词】闽剧;传承;创新;发展      一、闽剧的历史渊源与艺术价值   (一)历史渊源   闽剧,也称“福州戏”,居福建五大剧种之首,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闻名海内外。历史上,闽中长乐、福清一带,流行着一种由农民业余组班用福州方言演唱的民间小戏,因在地坪上围着草索演出,人们称之为“地下坪”、“牵草索”。 明朝末年,昆山腔、弋阳腔等传入福州,与福州地区的方言小调逐渐融合,初具雏形。清末,福州的儒林班、江湖班、平讲班互相吸收音乐唱腔和表演艺术,彼此渗透,进一步发展成为今天的“闽剧”。 [1]辛亥革命后,闽剧进入兴盛时期,出现了旧赛乐、新赛乐、三赛乐、善传奇、赛大然、庆乐然等班社,涌现了“闽剧梅兰芳”郑奕奏及曾元藩、薛良藩、马狄藩等“四大名旦”。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益闻书局就曾出版了许多闽剧名家名剧的唱片。五六十年代,闽剧进入历史上第二个高峰期,创作、改编出许多批优秀剧目,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演员。1955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将闽剧《炼印》拍成戏曲艺术片,引起了全国强烈反响。八九十年代,诞生了一批题材新、格调高、立意深、结构巧、剧情妙的佳作,如《洪武鞭候》、《林则徐充军》、《贬官记》等。目前,福州共有闽剧团127个。现存传统剧目有1300余种,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演义或古代传奇、杂剧。较有影响的为:《钗头凤》、《炼印》、《荔枝换绛桃》、《渔船花烛》、《夫人城》以及现代戏《海上渔歌》等。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闽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福建省闽剧院获得文化部颁发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二)艺术价值   闽剧是闽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一是它是民间传统艺术的瑰宝。闽剧作为民间传统艺术,题材内容丰富,集民间传说、历史演义或古代传奇、杂剧等于其中[2],并借助丰富的舞台艺术形象来加以诠释,地方特色鲜明,是现存惟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是福州方言的活化石,是传递乡音、乡情、乡恋的一个重要艺术媒体。二是传承闽文化特别是福州传统文化的大舞台。在闽剧中能清晰地看到福州人民的名人与英雄崇拜意识、清官崇拜意识、忠厚仁义思想与爱国情结、兼容并蓄的开放意识、知命乐天的审美情趣和心理特征等[3],传承发展这些地域传统文化,是新时期推动福州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三是具有戏曲发展史研究价值。在四百多年的风雨传承中,从明朝万历年间的民间小戏班,发展到中国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不断的交融碰撞中,从方言小调,发展成为多声腔成熟剧种,见证了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二、闽剧的尴尬发展现状   在400多年的风雨传承中,闽剧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成熟。它来自民间,娱民育人,为民所爱。既是群众性的集体娱乐活动,也是群众性的自我教育活动。人们借助它来表达情感,诠释生活,传承做人,书写历史,已融入到福州人民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为福州人民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财富。然而,时至今日,和很多民间传统艺术的命运一样,受到外来思潮的冲击,以及艺术文化商品化和影视艺术崛起等的影响,日渐走到濒危状态,前景堪忧。   (一)编剧人才缺乏,剧目内容陈旧单一   剧本乃一剧之本,同时,没有优秀的创作人才,也就没有优秀的作品乃至整个戏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20世纪八十年代,福州闽剧创作曾一度出现人才济济、佳作迭出的发展态势,这得益于当时的福州闽剧创作界拥有一批年富力强、拼搏进取、勇于创新的中青年剧作家,这些剧作家们以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人生的感悟、艺术的体认,写出了众多颇具水准、颇有影响的剧作,如《林则徐充军》、《彩云归》等优秀作品就是当时创作的。审视当下福州闽剧创作队伍,不免令人忧心忡忡。当年的创作团体中一部分已退休多年,一部分正要退休,现只剩寥寥几个中青年编剧和业余剧作者。这些仅剩的剧作者们的知识结构、创作心态和文化视野等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升华。同时,由于长期以来闽剧重技艺轻理论,不利用推动整个剧种向纵深发展。传统优秀剧目流失严重,创作思想缺乏创新,固步自封,反映内容陈旧,当前上演的剧本多为提纲式的简单剧目,情节松散,人物形象浮浅,有骨而无肉,味同嚼蜡,很难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二)缺少大师级领军人才,影响力不足   所谓大师级领军人才,他(她)应是剧种的一种代表和象征,他(她)的存在体现剧种的一种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