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传统亲迎礼俗嬗变.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村社区传统亲迎礼俗嬗变

农村社区传统亲迎礼俗嬗变   [基金项目:河南科技大学研究训练计划(SRTP)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改居社区变迁与文化重建研究――以洛阳市洛龙区龙祥社区为例”(2016093)阶段成果。本项目由程安霞、王甜甜、张彤阳、覃桦楸、贾涛、杨震飞团队协作完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豫西地区的“亲迎”礼俗体现出阶段性嬗变:由原来的传统婚礼到革命化婚礼,再到现代化婚礼,其变化发展尤其反映了农民价值观和农村社会文化的变迁。本文以洛阳陈李寨村为例,对农村近年来亲迎习俗发生的变化进行解读分析,并以此说明豫西农村社区特别是在“村改居”之后亲迎礼俗呈现出一种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不断融合的特征 关键词:亲迎礼俗;嬗变;陈李寨 引言 亲迎,俗称“迎亲”,是传统汉族婚姻习俗“六礼”中的第六礼,即新婿亲自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亲迎礼俗由来已久,《诗经“文定厥祥,亲迎于渭”是说周文王卜得吉兆,纳征定婚后,亲迎太姒于渭水之滨 《仪礼“主人爵弁,?c裳缁?。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可见先秦的“亲迎”是在黄昏时分,新郎前去新娘家去迎娶。而《诗经“韩侯迎止,于蹶之里,百辆彭彭,八鸾锵锵”则描述了诸侯亲迎的隆重场面。亲迎礼俗具有极大的社会性和公开性,通过一定的仪式程序,确定男女双方婚姻关系,获得家族社会地位的认可。为此,亲迎礼俗历代沿袭,成为传统婚礼神圣而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亲迎仪式展演及其阶段性嬗变 陈李寨村是一个古村庄,位于洛阳市洛龙区古城乡,早在唐末宋初就形成村落。据说,公元960年,有陈、李两家从外地漂泊至洛阳,最终于当时洛阳驼岭(矬李)以北约域①。根据费先生的划分理论,豫西地区也可划分为“亲迎区”“半亲迎区”“不亲迎区”,而豫西地区的洛阳县、宜阳、洛宁、灵宝、卢氏、陕州、嵩县、阌县等都属于亲迎区,其中的陈李寨村就在洛阳县“亲迎区”的范围内 新中国成立以来,陈李寨村亲迎礼俗在迎亲工具、迎亲陪客以及新娘拜别、绕路、过门、拜堂、宴请、闹洞房等仪式环节上呈现出阶段性嬗变特征 (一)“传统化”的亲迎礼俗 新中国成立之初,村民迎亲沿袭传统旧俗,或骑马,或坐轿,两者交替进行,其仪式程序也比较繁琐、讲究 迎亲:一般,婚礼当日早上,男方首先准备6件或者12件礼品及接新娘的花轿,花轿内先坐“压轿先儿”(小男孩儿),还要请两位德高望重、办事能力强者为男娶客,处理突发事件,再请两位女娶客帮助迎娶。阔绰人家讲究排场,“迎亲”时要备八顶花轿,届时,先有男娶客的两顶蓝轿开始,次紧随女娶客的两顶蓝轿,新郎和新娘的两顶花轿居中,下来是送女客的两顶蓝轿殿后。在男方往女方家的路上,一路上,笙吹鼓打,浩浩荡荡通过闹市 新娘拜别:新娘叩别父母,新郎行鞠躬礼。新娘要“哭嫁”,并由福份高的女姓长辈撑黑伞护其走至花轿。上轿后,女方家长将一碗清水泼向女儿,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启程前,女方舅父点燃香烛,女方父母祭拜神明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 绕吉祥路:迎接新娘的花轿必须绕路名有吉祥寓意的道路走一圈。轿子两边各有一人夹着红毡,遇到古庙老树、路口岔道、桥、石磙等都用红毡遮轿,以免鬼神冲撞。如果巧遇别家的迎娶队伍,双方要互换“针线”(或手帕),意即用新娘的女工消灾 过门:过去有“娘家侄,把轿门”之说,新娘来到男方家,新郎母亲给“娘家侄”递上红包,新娘方下轿,然后由女娶客引路,沿着红毡步行入门。进门时,要跨过火盆,踩碎瓦片,切忌踩门槛。此外,还要过马鞍子表示平安,织布机的卷布架表示丰衣,满斗小麦表示足食等,总之都寓意和满的生活 拜堂:男方家的长辈把新娘介绍给家里人认识,新娘改口,并向长辈敬茶。然后,将五谷杂粮洒向新人,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然后进入新房,新人要喝交杯酒,任何人都不能坐新床,还要请来儿女双全的人为新人铺床叠被送祝福 开宴敬酒:之后,新娘便在新房落座,不再出来,新郎要去接待宾客。等到酒宴开始上鱼时,新娘出来敬酒。宴席结束后,男方家所有体面人要送女方宾客到门口,以示敬重 闹洞房:俗称“耍新媳妇”,形式五花八门,主要是为了让新人消除恐惧,打破羞怯,有“文闹”和“武闹”之分。“文闹”比较文明,主要通过“闹房歌”来逗新媳妇,洛阳地区流传最广的就是“武闹”,即“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形式类似于恶作剧,“吹蜡烛”“嘴叼筷子”“啃苹果”“推新人”等是当时的一些节目 (二)“革命化”的亲迎礼俗 文革时期的十年间,迎亲仪式开始从简,充满了革命色彩 迎亲:篷子车、自行车是文革时期迎亲队伍的车辆。迎亲队伍中,走在最前面的两位男娶客的自行车把上搭着一面折叠的红旗,后面的是两个提着点心和礼肉的女娶客。中间的新郎,穿着一身崭新中山装,英俊潇洒 新娘拜别:新娘身穿大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