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对人类和动物毒性探究进展.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砷对人类和动物毒性探究进展

砷对人类及动物毒性的研究进展   [摘 要]砷是自然界有毒的类金属元素,砷进入生物体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饮食、饮水、呼吸道和皮肤接触,导致严重的慢性砷中毒。本文介绍了砷对人及动物的危害,并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阐述了砷对不同生物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对基因和蛋白影响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砷 毒物兴奋效应 DNA损伤 基因和蛋白 中图分类号:R99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301-01 砷是自然界分布极广的有毒的类金属元素,是地壳的组成成分之一。人及动物接触砷化物主要来自燃煤废弃沉降、工业废水或农田中农药或含砷化肥或动物含砷饲料的使用,可通过饮水、食物和空气等进入体内,导致了严重的慢性砷中毒问题,从而使各组织器官发生病变,所以研究动物慢性砷中毒至关重要。近几年,环境科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尚未提出确切的砷中毒机制和解毒措施。本文就砷对人及动物毒性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1.砷及其危害 砷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主要是无机砷和有机砷,有4种价态(-3、0、+3、+5)。砷的毒性与其化学价态有密切关系,一般公认为三价砷的毒性大于五价砷[1]。亚砷酸钠(NaAsO2)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无机砷化合物[2] 正常情况下,动物和人体中都含有微量的砷,对机体不会构成危害。然而,砷在体内有强蓄积性,易与体内巯基结合,如果摄入量过多,就会在机体的肝、肾、子宫等部位蓄积,特别是在角蛋白含量较多的皮肤、毛发和指甲中蓄积。体内多种酶的活力和脂肪代谢受到抑制,从而引起慢性砷中毒,导致DNA损伤、细胞凋亡、组织器官等功能障碍,从而导致体内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等发生病变[3];如果一次性摄入量过大会造成心力衰竭,最后导致死亡 2.砷对不同组织细胞的毒物兴奋效应的影响 研究发现,砷对人和动物的不同组织细胞或器官产生毒物兴奋效应。牛姜水等采用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探讨NaAsO2对正常人Chang肝细胞体外增殖及凋亡的影响[4];汤红英等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研究不同剂量NaAsO2对大鼠皮肤和脏器的毒性损伤[5]。研究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利用不同浓度砷对不同组织细胞进行染毒,都出现了剂量-反应关系,揭示NaAsO2对机体具有一定的兴奋效应 3.砷对不同生物细胞DNA的影响 正常生理状态下,ROS的产生和清除保持动态平衡,从而保护细胞不被损伤;当外源刺激物进入机体后,会破坏这一平衡,通过诱导氧化应激产生大量的ROS,诱导细胞的DNA损伤和凋亡。Wei Ding等[6]探讨无机砷化合物在人角质形成细胞中通过诱导ROS和RNS产生引起的DNA和蛋白质的氧化损伤,结果表明过氧亚硝酸盐,一氧化氮和超氧阴离子的反应产物的生成,在砷诱导的DNA和蛋白质的氧化损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砷对不同细胞的基因和蛋白的影响 在大多数情况下,慢性砷暴露发生在较低剂量(1-4μM),可能在不同类型的细胞中影响关键信号通路、蛋白和基因表达。高双等[7]采用Alamar Blue还原法和Western blot得出不同砷化物对肝细胞的毒性不同;对于抗氧化酶和II相解毒酶的蛋白表达,不同砷化物的诱导强度明显不同。Qiu LQ等[8]用微阵列分析确定暴露于非杀伤浓度的NaAsO2于24小时稳态mRNA水平和mRNA的衰变率的变化,最后得出亚砷酸改变mRNA的稳定性不是相对普遍,但一些情况下,可以导致基因表达的显著变化。研究者们检测砷对不同细胞中相关基因或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了砷的毒性作用机制、致癌机制及与研究相关的分子机制等 5.展望 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改进,相信慢性砷中毒在毒理、病理等各个领域发生和致癌的分子机制以及解毒机制的研究都将取得更大的突破,为人类和动物砷中毒的防控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Mandal BK,?Suzuki KT. Arsenic?round the world: a?review. Talanta.?2002, 58(1):201-235. [2]Palmieri MA,?Molinari BL. Effect of Sodium Arsenite on Mouse Skin Carcinogenesis. Toxicologic Pathology.2015, 43(5): 704-714. [3]白爱梅,李跃,范中学.砷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7,24(1):61-62. [4]牛姜水,马艳,符文慧,等.亚砷酸钠对Chang肝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2, 29(12): 1059-1061. [5]汤红英,郑玉建,吴顺华,等.亚砷酸钠染毒对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