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传说中理想景观模式的文化内涵.docVIP

神话传说中理想景观模式的文化内涵.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神话传说中理想景观模式的文化内涵.doc

PAGE  PAGE 8 神话传说中理想景观模式的文化内涵   1.引言      神话与宗教是原始的哲学和宇宙观,是人类早期的一种文化思想,它们同所在地理环境中人类对生活实践的认识和经验紧密联系。“夫神话之作,本于古民,睹天地之奇觚,则逞神思而施以人化,想到古异,淑诡可观”。神话与宗教不可分,“神话从一开始就是潜在的宗教”,“宗教在它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始终不可分解地与神话成分相联系并且渗透了神话的内容”。神话和宗教都是先民在生产力水平低下,不能对环境中的现象做出合理解释,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状况下,“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将某种超越人类的力量作为依托和精神归宿。   一个民族在创造自己的神话与宗教时,常把与自身的生存发展关系最密切的自然力――环境,当作首要征服与支配的对象。原始人类通过辨析、利用环境,最终形成满意的栖息地模式,即理想景观的原型。正是在环境适应过程所形成的各民族文化深处的理想景观模式,引发了神话与宗教中关于“神境”“仙域”“乐园”之类的直观思辨,进而附会了一整套基于各民族文化心理的解释体系。      2.神话传说中理想景观的模式特征      作为一种对于居住环境的最高期望和美好理想,每种文化都对理想景观有独特的理解和想象,各民族神话中理想景观可抽象化为四种模式:仙山模式、城堡模式、乐园模式。   (1)仙山模式。中国神话两大源头昆仑神话和蓬莱神话中的仙山是人们想象中的理想境域,以昆仑山、蓬莱三山为代表。传说中的悬圃、姑射山、花果山,以及佛教中的须弥山等都屑这种模式。据《山海经》记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非仁羿莫能上岗之岩”;《淮南子?地形训》记载:“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三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璇树、不死树,在其西……丹水,饮之不死”。《列子?汤问》对于三山(五山)的记载:“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山之间相去七万里”。由???可知,无论是传说中的昆仑山还是三山(五山),都以强调空间隔离为主要特征,侧重于体现山体的高峻与隔绝。   (2)城堡模式。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理想景观模式,以诸神聚居的奥林匹斯山为代表。奥林匹斯山“位于希腊群山中,是凡人无法攀登的峻峭之山”,气候适宜,长满奇花异草,诸神在那里享受着幸福。主神宙斯居住在陡峭的峰顶,其余诸神居住在各峰之巅,都居于空间重要位置,强调对制高点的占有和视控点的控制。   (3)乐园模式。基督教《圣经》故事中的伊甸园反映了西方人对于理想景观的理解。伊甸园“长着各种树木,既悦目,果实又可充饥”。“河水滋润,四条河流环绕”,有“上好的金子、珍珠、红玛瑙、各种宝石……”   “Eden”(伊甸)是花园和乐园的合称。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对于“天园”的构想也反映了阿拉伯民族对于理想居住地的构想。天园里有四条河流,“水河,水质不腐”,还有乳、酒、蜜河,“有清凉的树荫,随处都有果树”,那里“有永恒的庇护,纯洁的配偶”。它们都强调园内的布局之美,侧重于园子的赏玩休憩功能,是适合人类居住游玩的乐园。   先民在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的状况下,为了补偿现实生活境遇中的某些不足,满足人类心理和生理需要,对理想景观有一些趋同化的期望,并多集中于生存层面:理想景观应是适合居住的乐园,在结构特点上强调空间位置隔绝,可满足人的一切生理和物质功利需求。同时,上述景观模式在结构和资源的侧重点上各有不同,这其中包含着深层的意义――文化内涵,它与各个文化定型时期的自然环境、地理要素息息相关,源于各民族的生态经验和文化适应。      3.理想景观模式异同的文化内涵透视      神话传说中理想景观模式都处于高山和海岛之上,但在现实生活中,高山和一些海岛并不具有生存优势,它们之所以能被人类当作“神境仙域”的所在地,则应从深层的文化影响方面进行解释。出于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先民产生了山水崇拜。山林是食物来源,山洞是人的庇护之所,满足了原始人的生存依赖需要,使山岳具有了神圣的威力。山的高不可攀、神秘、不可知,使其充满一种神圣感;另一方面,由于山的高度与天接近,先民以为那里应是神仙的居所。水是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对于生命的存在能产生强大的自然威力;同时水的深不可测以及形成的雾、风、雨、雪等现象,使水具有了神秘性,导致灵水祟拜。   诚如茅盾所指出的:“原始人民对高山也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迷信,以为顶上必是神们所居的。希腊神话说神们聚族于奥林匹斯,北欧神话说神们聚居于阿司加尔,都和中国说昆仑乃‘天人济济,不可具记’,是同一思想。”   昆仑山、蓬莱三山的高大、神秘是其成为“神圣之山”的基础。先民通过想象使其具备了理想的仙居环境,昆仑山周围有神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